灰毛地蔷薇(学名:Chamaerhodos canescens J. Krause),为蔷薇科地蔷薇属下的一个植物种。又称毛地蔷薇。多年生草本。根木质。
形态特征
茎多数,丛生,直立或上升,高10-30cm,上部分枝,基部密生短腺毛及疏生长柔毛。
基生叶密集,长1-1.5cm,有腺毛及灰色长刚毛,二回三裂,一回裂片三深裂,二回裂片全缘或深缺刻状二至三裂,小裂片条形,长4-6mm,先端近圆钝或锐尖,基部楔形,全缘;茎生叶似基生叶,侧裂片常全缘,少有具缺刻,中裂片三深裂,二回裂片再二至三裂;基生叶的叶柄长1.5-3cm,茎生叶者极短,约长5mm,皆有长刚毛;托叶和茎生叶侧裂片相似,条形,约长5mm,全缘,有长刚毛。
花成复聚伞花序,直径2-3cm,多花,排列紧密;总花梗及花梗有具腺柔毛;苞片及小苞片披针形,长5-10mm,二至三深裂,裂片条形,有具腺柔毛;花直径3-5mm;花梗长2-4mm;萼筒宽钟形,长2-3mm,外面有长刚毛,萼片披针形,长约2mm,先端渐尖,有10条显明脉和长刚毛;花瓣倒卵形,长3-4mm,粉红色或白色,先端微缺,基部具短爪,无毛;花丝长1.5-2mm,无毛;花托有长柔毛;心皮4-6,离生,花柱丝状,子房无毛。
瘦果长圆卵形,长2mm,黑褐色,无毛,先端渐尖具尖头。
花期6-8月;果期8-10月。
生长环境
灰毛地蔷薇生长于草原、干山坡、路旁、固定沙丘上。
分布范围
分布于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山西省。模式标本产张家口市。
繁殖方法
播种、插、分根繁殖。
扦插:可在早春采用硬枝扦插,也可在梅雨季节采用当年生枝条插于露地苗床。枝条可于花后剪取,切取中、下部带3个芽一段。
分株:在蔷薇三姐妹的休眠期进行,以早春萌芽前为好。挖起全株,抖散株丛宿土,一枝枝剪开。
压条:于春季选取去年健壮枝,每节用刀刻去一块皮,除先端露出土外,其余皆平压在土中。1-2月后,检查若已发根,则先在近母株处将压条剪断一半,经7-10天后,再与母株部剪断,过几天即可移栽。
栽培技术
春秋两季均可栽植蔷薇,高温干旱期不宜栽植。裸根或带宿土移栽都能成活。地栽时,株行距应大于2m。虽然蔷薇对土壤的要求不高,但无论是地栽还是盆植,都以在腐殖质丰富的沙质壤土中生长最佳。栽前应挖较大的定植穴,施人基肥。
浇水与修剪
春季要经常浇水,如果受旱,会使开花量减少。雨季要注意排水防涝。入冬前要灌足冬水。剪枝可于早春进行,如有花架、花格设施,开花前后,应予适当修剪,以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有利繁育滋生。花蕾过密时,应酌量疏摘。
施肥
新株定植时要施入腐熟有机肥,植后第一、第二年深秋施一次基肥,在孕蕾期施1-2次稀薄饼肥水。
主要用途
灰毛地蔷薇适用于园林、庭院、路旁绿化,可用于制作花篱、花门等。
近种区别
本种和地蔷薇三姐妹区别在于:为多年生草本;茎多数,丛生,高10-30厘米;花较大,直径3-5毫米;心皮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