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凌家滩遗址

凌家滩遗址,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铜闸镇内,是距今5800年至53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心聚落遗址,被认为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遗址区内发现氏族墓地1处、祭坛1座、红陶块铺筑的3000平方米神庙或宫殿遗迹1处、红陶块砌筑的水井1口、巨石遗迹3处,出土各种玉器与其他文物1500余件,被列为20世纪中国100处考古遗址大发现之一。

凌家滩遗址于1985年被发现,1987年6月至2007年5月共发掘5次,合计发掘面积不过2550平方米。通过现代航空遥感技术和考古钻探方法,测出凌家滩遗址总面积达160万平方米。其中生活区总面积约40万平方米,有一条长达2000多米的大型人工围壕,在生活区周围形成一道合围的人工屏障,将生活区与墓葬祭祀区分隔开来。2008年以来持续进行系统的调查、勘探,并于2013年至2017年进行5次发掘。初步确认遗址有内、外两条壕沟,内壕与裕溪河形成的封闭空间,为主要的生活区,内壕以北为墓葬区,处在岗地的最高点。后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20至2022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凌家滩遗址本体开展2次勘探、4次发掘工作,勘探总面积18万平方米,发掘总面积3000余平方米。2025年5月16日,作为凌家滩遗址考古研究成果重要展示平台的凌家滩遗址博物馆开馆试运营。

凌家滩遗址是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的关键遗存、关键区域和关键节点,也是良渚古国文明的源头,对于研究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形成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中国古代先民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具有重大意义。2001年,凌家滩遗址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2年12月,凌家滩遗址入选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2023年,凌家滩遗址被认定为中华文明“古国时代”第一阶段标志性遗址。2024年12月,凌家滩遗址被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历史沿革

1985年秋天,凌家滩村村民万传仓的母亲去世,万传仓为其母在村北面的土岗上挖墓穴时,从地下挖出玉环、石锄、石凿、石铲等一批玉器、石器。时任乡文化站站长的李余和闻讯后,及时赶到村庄,宣传国家对出土文物保护的有关规定,并依法收缴了这批文物,同时上报含山县文化局和文物所,经由含山县文物所转报安徽省考古研究所。自此而发现了这座在地下埋藏了5000多年的新石器晚期重要遗址。

1987年6月,安徽省考古研究所成立凌家滩考古发掘队,对凌家滩遗址进行正式发掘。出土文物200多件,包括玉版、玉龟、玉勺等一大批精美玉器,其是一把重达4.25千克的石铲,为中国新石器时代迄今发现最大的一把石铲。同年11月,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又对凌家滩遗址进行了第2次发掘,发掘面积350平方米,出土文物300多件,玉的种类20余种。这次发掘,揭露出墓葬11座,灰坑2个,发现人工构筑的遗存3处,初步认定凌家滩墓葬区是一处人工营建的墓地。1998年10月,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了第3次发掘,发掘面积扩大到1300平方米,墓地的整体面貌被揭露出来,明确了第2次发掘中发现的人工构筑遗存是祭坛遗迹。这次发掘揭露出祭坛1座,房屋遗迹1处及墓葬29座,出土了500多件文物,包括玉龙、玉鹰、石钻等重要文物在内。

2000年10月,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第4次发掘,发掘面积425平方米。发现25座墓葬,出土110多件文物外,玉器加作坊遗址1处,在凌家滩村内发现了大面积红陶块建筑遗迹,和一处用红陶块砌成的水井。2007年5月,考古队对遗址进行第5次发掘,发掘面积450平方米,共发现墓葬4座,灰坑3个,玉器、石器作坊遗址1处,出土文物400多件。墓坑内摆放随葬品约400多件。5次发掘合计发掘面积为2550平方米,考古队通过现代航空遥感技术培训和考古钻探方法,测出凌家滩遗址总面积达160万平方米,发掘面积仅占遗址总面积的1/800。2014年6月,考古人员发现5000年前的凌家滩先民不仅能够制造精美的玉石器,而且已开始稻作农业,饲养或捕猎猪、鹿、鸟禽等多种动物丰富饮食品种,另外在房屋建设中,他们已懂得类似钢筋混凝土的:“挖槽填烧土,木骨撑泥墙”的建筑工艺。

2020年至2022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凌家滩遗址开展主动性发掘,地点均位于岗地东南端的大型红烧土遗迹片区。2021年10月至2022年4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凌家滩遗址墓葬祭祀区西侧休息广场区域进行发掘,实际发掘面积327平方米,共发现新石器时代灰坑2个、祭祀坑1个、石头遗迹1处及汉代墓葬5座。2022年12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公布了凌家滩遗址考古工作进展。考古专家在墓地西侧发现了燎祭遗存,揭示了一处大型公共建筑基址,出土了一批独特的玉石器,为深入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2023年12月10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五阶段发布凌家滩遗址考古成果。2024年12月,凌家滩遗址被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25年5月16日,凌家滩遗址博物馆开馆试运营,首次面向社会系统性展示凌家滩遗址的考古成果,集中展出陶器、玉器、石器、骨器等文物约1100件。

方位布局

位置境域

凌家滩遗址位于含山县铜闸镇凌家滩村,地处裕溪河中段北岸,总面积约160万平方米。

遗址布局

凌家滩遗址有内、外两条壕沟。内壕与裕溪河形成一个封闭的空间,内壕以内是主要的生活区;内壕以北为墓葬区,处在岗地的最高点,以一处略呈方形的祭坛为核心。在祭坛之上和周边,分布着数十座墓葬。外壕仅有西段和北段西部。凌家滩遗址以三个台阶为界线划分成三处功能不同的区域。

第一区域是普通部落成员的居住区、庭院区,房子带有明显的“城市”规划和精心设计的痕迹。这个区域出土了大量陶片。

第二区域是3000平方米的红陶土块广场,这里是部落首领的宫殿区和部落会盟、祭祀、操演的场所。考古专家认为这里是部落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也是这座古城的中心,它反映出当时的高度文明和强势力量。在广场中间有一个红陶土块砌成的水井,井水清澈可饮,经地质专家鉴定,这是中国最早的真正现代意义的水井,这说明当时的居民有了公用的生活用水。

第三区域是大型墓葬区,中央有一处约一米高的祭坛,陪葬品有玉器、石器和陶器等。

出土文物

第一次发掘出土文物200多件,包括玉版、玉龟玉勺等一大批精美玉器。第二次发掘,发掘面积350平方米,出土文物300多件,仅玉璜的种类就达20余种。这次发掘揭露出墓葬11座,灰坑2个,发现人工构筑的遗存3处,初步认定凌家滩墓葬区是一处人工营建的墓地。第三次发掘,发掘面积扩大到1300平方米,明确了第二次发掘中发现的人工构筑遗存是祭坛遗迹。这次发掘揭露出祭坛1座,房屋遗迹1处及墓葬29座,出土了500多件文物,包括玉龙、玉鹰、石钻等重要文物在内。第四次发掘,发掘面积425平方米。除发现25座墓葬,出土110多件文物外,还发现了玉器加作坊遗址1处,在凌家滩村内发现了大面积红陶块建筑遗迹,和一处用红陶块砌成的水井。第五次发掘,发掘面积450平方米,共发现墓葬4座,灰坑3个,玉器、石器作坊遗址1处,出土文物400多件。这次发掘在祭坛近顶部发现一件用玉石雕刻的猪形器,重达88公斤,堪称新石器时代玉器之最。在玉猪的身下压着一座疑似部落首领的大墓,墓坑内摆放随葬品约400多件。墓主人胸前摆放着10多件玉璜,两臂位置各放着10件玉镯,胸部以下至脚部叠压着玉铖、石铖、石锛、石凿,部分部位叠压达2至6层器物。 自1987年以来,凌家滩遗址先后历经15次发掘,总发掘面积达8500平方米,先后出土了玉礼器、石器、陶器等珍贵文物3000多件。

考古研究

在综合研究过程中,通过科技助力,开展了动物考古、植物考古、土壤微形态分析、玉石器检测分析、陶器分析、稳定同位素分析等近乎全方位研究,更加深刻了解其发展历程和微观面貌,充实了凌家滩文化的内涵,从而能够将这些科技手段获得的信息通过人文思想分析、统领,整合出凌家滩的历史拼图。这张拼图显示,凌家滩当时的环境温暖湿润,周边水环境较多,物种丰富,虽然狩猎、采集仍占据一定地位,但家猪饲养已占肉食的绝对多数,水稻种植也已发展起来,手工业中运用高超技术加工玉石器成为当时重要的生产活动,而选择透闪石阳起石类的玉料制器成为主流。

凌家滩遗址是中国第一个以地势分层次建筑的聚落遗址,对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演化,东西南北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具有突出地位。对研究古代宗教的起源、国家的起源、原始哲学思想的起源,历法制度的起源,以及制造技术、工艺美学、城市建设、龙凤文化等等都有重要意义。

在凌家滩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出土的石钻是20世纪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最重大的发现之一。它的发现对研究石器时代制造工具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石钻本身的设计包含了机械、力学、几何的基本原理,螺丝纹的钻头是独创的设计,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龙首铜像形玉器等特殊玉器的出土,对研究中国史前用玉制度及对历史时期礼制的影响具有重大意义,是凌家滩考古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

文物保护

1998年,凌家滩遗址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同年,含山县政府成立以分管县长为组长的保护领导小组,指导凌家滩遗址的保护工作。2001年,含山县又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的凌家滩遗址保护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保护委员会,由分管县长担任主任,相关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为委员会成员,来协调遗址的保护工作。保护委员会下设办公室,由文化、文物部门具体负责遗址的日常保护工作。2001年,凌家滩遗址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了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方针,以遗址保护为主线,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县政府于2003年聘请中国文物研究所,帮助做了《凌家滩遗址保护规划》。该规划通过近期、中期和远期的目标的制定,为凌家滩遗址科学保护和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规划于2004年通过了国家文物局的评审,并原则上批准按规划实施。2006年,凌家滩遗址被纳入国家“十一五”期间大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中的100处重大遗址之一。之后,凌家滩遗址被纳入国家“十二五”“十三五”和“十四五”大遗址保护规划。

2006年,含山县聘请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城市研究所编制《凌家滩遗址保护与展示工程设计方案》。2012年,凌家滩遗址被命名为凌家滩文化,与红山文化、良渚文化一起,并称为“中国史前三大玉文化”。2013年,含山县成立凌家滩遗址管委会,县委书记任管委会工委书记。同年9月,含山县设立凌家滩遗址管理处,为县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二级机构。2014年,含山县委托中国建设科技有限公司对《凌家滩遗址保护规划》进行修编,并编制《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谋划47个项目,对遗址近期、中期和远期的目标制定了科学发展蓝图。2016年3月31日,安徽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了《安徽省凌家滩遗址保护条例》,成为全省首个文化遗产保护专项法规。2020年,凌家滩遗址作为安徽地区唯一发掘地点被纳入“十三五”期间国家文物局重大研究工程“考古中国: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究”;同时作为长江流域5处区域中心聚落之一,被纳入新一轮“中华文明探源研究课题”。2021年10月,凌家滩遗址成功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2023年2月,凌家滩遗址入围“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

2025年5月16日,作为凌家滩遗址考古研究成果集中展现的重要平台——凌家滩遗址博物馆正式开馆试运行。博物馆展厅面积约4000平方米,共设1个基本陈列展厅和2个临展厅。基本陈列用总序、鉴往知远、玉耀长河、文明互鉴4个部分,集中展出陶器、玉器、石器、骨器等文物约1100件(套)。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

含山凌家滩遗址.国家文物局.2024-01-30

网络名人安徽行|凌家滩遗址:除了玉器,还有神奇的红烧土.百家号.2025-05-17

安徽4A级景区,+7!.百家号.2025-05-17

凌家滩遗址.中国文明网联盟.2025-05-17

凌家滩遗址:文明起源时代的曙光.新浪网.2025-05-17

凌家滩遗址博物馆迎开馆试运营 千余件文物再现“古国时代”.央视网.2025-05-18

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公布 共19个公园入选.中新网.2022-12-29

荣获全国性文艺奖项18个.新浪财经.2024-01-30

石破惊天——凌家滩遗址.微信公众平台.2025-05-17

人间玉颜色:凌家滩文化中的璀璨风华|观展.凤凰财经.2025-05-17

重大收获!凌家滩考古新出土一批独特玉石器.光明网.2025-05-17

安徽马鞍山凌家滩遗址公布考古工作新进展.新华网.2025-05-17

聚焦古国时代 凌家滩、良渚、石峁遗址取得考古新发现.百家号.2025-05-17

凌家滩遗址博物馆迎开馆试运营 千余件文物再现“古国时代”.央视网.2025-05-17

中国城市历史提前一千年.光明网.2025-05-17

跨越时空与远古对话——凌家滩遗址博物馆开馆侧记.国家文物局.2025-05-17

合肥有一条龙,5000多岁了.百家号.2025-05-17

文博日历丨在凌家滩,“玉”见一座新博物馆.百家号.2025-05-17

凌家滩玉版玉龟.光明网.2025-05-17

凌家滩——古国时代的文明先锋.百家号.2025-05-17

含山县“凌家滩遗址”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文物.网易.2025-05-17

含山县“凌家滩遗址”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中新网.2025-05-17

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激活文物时代价值 探索遗产共保共享.三亚市博物馆.2025-05-17

“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揭晓考古遗址保护展示优秀项目公布.国家文物局.2021-10-18

国家文物局关于印发《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的通知.国家文物局.2022-11-23

“2022年中国考古新发现”揭晓.中新网.2023-02-22

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结果揭晓 22个项目入围终评.中国新闻网.2023-02-27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