伸展构造所属现代名词之一,指的是在水平伸展构造体制下形成的构造系统。
概念
伸展构造(extensional tectonics)是在水平伸展构造体制下形成的构造系统。大洋中脊(即板块离散边界)是最引人注目的现代伸展构造;而大陆地壳的水平伸展,首先表现为地壳厚度的变薄,由于均衡代偿作用,变薄的地壳发生地面断陷沉降,形成了一套以正断层为主体的脆性伸展构造系统;在深处,伴随地幔物质的上隆,导致地热梯度升高,促使中间韧性流层的活动,产生一套以近水平韧性剪切带为主体的韧性伸展构造系统;至于更深层次,伸展构造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基性岩墙群的侵位。
伸展构造的类型很多,如裂谷、拆离断层。
表现形式
一、裂谷
裂谷一词首先是由J.W.Gregory于1894年在研究东非裂谷时提出的。裂谷是岩石圈板块做背离水平运动或地幔隆起时地壳中发育的断陷谷。裂谷的发育演化期长,常具有地堑型式。按照裂谷发育的区域构造部位及其他地质构造特征,裂谷可以分为大陆裂谷,如东非裂谷;陆间裂谷,如红海亚丁湾裂谷;大洋裂谷,如大西洋中脊的裂谷。这三类裂谷相当于裂谷自早期至晚期的三个发展阶段,但并非所有的大陆裂谷都能演化成大洋裂谷。
二、拆离断层
拆离断层一词是阿姆斯特朗(R.L.Amstrong,1972)在研究北美西部科迪勒拉山脉“盆岭区”伸展构造时首先提出的,指的是大型犁状低角度正断层,它使较浅层次的年轻地层直接覆盖于较深层次的老地层之上,由于岩石圈的伸展、拆离、基底隆升和地表的剥离作用使地壳深部的岩石逐渐上升而出露地表,称为变质核杂岩。
拆离断层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1)拆离断层一般产于基底和盖层之间,其上为拆离上盘,其下为拆离下盘。上盘为一套浅变质层次的正断层组合(阶梯状构造、半地堑、盆岭构造),下盘为变质核杂岩(体)。
(2)上盘岩块经历了相当大距离的迁移,称为滑覆体;下盘的变质核杂岩是由老片麻岩等组成的穹状隆起,外形近园状,常有岩体侵入,更深部则常有基性岩和岩墙群贯入。
(3)拆离断层上、下盘的变形行为明显不同,上盘为脆性伸展变形,下盘为韧性变形,形成糜棱岩带,其厚度变化较大,由数十米至数千米。
(4)拆离断层的构造岩常显示序列变化,糜棱岩→碎裂绿泥石化糜棱岩→掺有糜棱岩碎粒的碎粉岩→角砾岩。由于拆离断层活动并不限于同一层为或同一接触带上,因此是一条宽厚的剪切带。
伸展构造形式
大陆伸展地区的伸展构造多表现为正向滑动为主的断层、剪切带和拆离带及其地质体的组合型式。(1)地堑、地垒等(2)断陷盆地(3)裂谷(4)岩墙群(5)变质核杂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