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喜见光明

《喜见光明》是一首由李自立作曲、洪必慈配伴奏的小提琴曲,创作于1972年,旨在赞颂军民之间的深厚情感。这首曲目的灵感来源于一幅名为《重见光明》的油画,描绘了一名解放军女战士帮助一名刚刚恢复视力的老妇人走出医院的画面。

创作背景

李自立在创作《喜见光明》时受到了《红色娘子军》音乐的影响,并特别注重塑造角色的形象、内心世界以及保持风格的统一。他在作品中使用了广东省的乙反调来表现老阿婆回忆旧社会的情景,同时在演奏技巧上采用了硬软揉弦、换把、上下滑音等方法,并借鉴了琵琶的演奏手法。这首作品于1975年在北京的全国调演中首次发行并录制了唱片。

曲式分析

《喜见光明》采用复三部曲式,包含多个主题及其发展。乐曲开头由钢琴以强烈的力度和节奏感营造出热烈欢快的氛围。随后,小提琴声部缓慢地呈现出具有歌唱性质的主题A,仿佛老阿婆正在叙述她的坎坷经历。紧接着,一段类似于戏曲音乐中过门音乐的旋律将音乐带入快速、愉悦的主题B。这一主题经过变化后,音乐转至主题C,它在钢琴的分解和弦衬托下,展现出宽广的节奏和丰富的歌唱性。主题C在G弦上的演绎增强了情感深度。随着音乐速度的放缓,主题A的变化版本出现了,作为连接呈示部和中部的部分。

中部分为三个阶段,分别展现了老阿婆对旧社会的控诉、义愤和反抗。第一个阶段的主题D在G弦和D弦上演奏,使用了乙反调,传达出深刻的悲剧色彩。第二个阶段是对主题D的变奏,小提琴以八度演奏,音乐的情绪逐渐从悲伤转变为愤怒。第三个阶段则通过一系列的音乐手段,如动机的模进、重音错位和加速处理,表现出人民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抵抗。

再现部进行了变化处理,主要重现了主题B和C的素材。乐曲结尾处,以无穷动式的快速十六分音符和和弦震音营造出热烈欢腾的气氛。音乐速度再次突降,主题A的音调短暂出现,最终以强有力的大和弦拨奏收尾,结束了整首曲目。

参考资料

云赏学|名家名曲——小提琴系列.搜狐网.2024-08-27

李自立的《喜见光明》.中国小提琴网.2024-08-27

相关视频.哔哩哔哩.2024-08-27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