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30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重大项目——《中国唐卡艺术集成》的示范本吾屯卷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首发仪式。
艺术简介
“唐卡”是藏语译音,是以藏文化历史和佛教经典所述为基本题材绘制而成的独具特色的古老的绘画艺术形式之一。
唐卡艺术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的瑰宝,在中国的青海省、西藏自治区、甘肃省、四川省、云南省、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的藏族、蒙古族、土族、裕固族、羌族等普遍信奉藏传佛教民族的民众中广泛流传。唐卡也散布于缅甸、泰国、印度、尼泊尔、锡金王国、蒙古等国家。
唐卡艺术取材广泛、内涵丰富、技法复杂、用材讲究。它反映藏传佛教的历史、教义、人物,以及与之相关的生产、科技、民俗、天文、地理、医药、自然景物等。
唐卡是积累了千百年的生活智慧和艺术经验形成的藏传佛教重要文化产品。作为一种至珍之供品、藏品、艺术品,自诞生以来备受王公贵族、僧侣信徒、百姓民众的珍视。
首届青海省国际唐卡艺术与文化遗产博览会暨第五届民族文化旅游节,唐卡以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备受世人瞩目。《中国唐卡艺术集成》系列卷的陆续出版无疑为人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和认识唐卡艺术价值的窗口。
近日,由青海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编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国唐卡艺术集成》系列丛书——《中国唐卡艺术集成·玉树藏娘卷》荣获第62届班尼奖金奖。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自2005年8月实施以来,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已先后完成了《中国唐卡艺术集成·吾屯卷》和《中国唐卡艺术集成·玉树藏娘卷》的编、出版任务。书中记录了藏娘唐卡在去年“4·14”地震前的珍贵资料,对保护玉树市地区藏族唐卡艺术意义非凡。
美国班尼奖是由美国印刷工业联合会设立的印刷大奖,有世界印刷界“奥斯卡金像奖”的美誉。
艺术卷数
《中国唐卡艺术集成》全国共7卷(①《中国唐卡艺术集成·吾屯卷》;②《中国唐卡艺术集成·年都乎卷》;③《中国唐卡艺术集成·藏娘卷》;④《中国唐卡艺术集成·德格县八邦卷》;⑤《中国唐卡艺术集成·西藏卷》;⑥《中国唐卡艺术集成·甘南卷》;⑦《中国唐卡艺术集成·迪庆卷》。)。
发展历程
据佛典记载,早在佛祖释迦牟尼尚未涅之前,古印度摩竭陀国影坚王和古印度南部胜云城国仙道王是莫逆之交。一日,仙道王派遣使者为影坚王送来一幅镶嵌有无数珍宝的甲,后者无以回赠,踌躇多日。佛祖问明事由后,建议他为仙道王送去一幅佛像及部分经卷,以感化其皈依佛门。影坚王听从佛言,命人绘制一幅释迦牟尼佛像。但佛之仪态如日月之光,无比耀眼,画师观之,忘乎所以而手不能绘。后请佛祖移驾河边,画师看着水中倒影,方才绘成。
这幅佛像被后人称之为“水生释迦”,也是人们绘制的第一幅佛像,被推崇为“唐卡”之母。
后来,佛祖为教化斯里兰卡公主穆豆赤香皈依佛门,运用无边法力,使布面上自然显现出闪光的佛像。佛命画师按图描绘,取名为“光生释迦”,赠与公主。
随着“水生释迦”和“光生释迦”的相继问世,人们为了便于供奉,纷纷描绘佛像,使唐卡的绘制技艺在古印度迅速兴起。
早在2000多年前,藏族的绘画就已经形成规模。据阿旺罗桑嘉措所著的《大昭寺目录》记载,吐蕃第三十二代赞普松赞干布(公元七世纪)得到神的启示,用自己的鼻血绘制了白拉姆画像。这是藏族历史上第一幅唐卡。随着尺尊公主与文成公主的进藏,唐卡的绘制技艺分别经由尼泊尔和唐朝传入吐蕃,与吐蕃传统的绘画艺术相融合,深受王公贵族与佛教僧侣青睐,在吐蕃宫殿和寺庙中迅速占据了有利地位。
一千多年来,藏族历史上受典型的“汉式藏画”与“印式藏画”的影响,先后产生的主要画派有协岗派、曼唐派、钦泽派和噶玛尔派等四大派系。
协岗派由十三世纪中叶生于山南雅朵地区的协岗巴首创,其技法以主佛庞大而随从相互交叠而著称于世。曼唐派由十五世纪中叶生于山南曼唐地区的曼喇东主嘉措所创。曼唐派以山水花草流云为背景,具有丰富浓郁的生态气息。主佛与随从之布局合理,密宗护法神等畏怖而金刚类尤显凶恶,总体画工精细。钦泽派由钦泽钦姆所创,其作品立体感强。噶玛尕尔派由公元十六世纪生于雅朵地区的南夸扎西所创,因长期受到噶玛噶孜派弘佛寺的扶持而得名。该派在色调和形态上以汉画技艺为主,在背景房屋和风俗上以印度画法为主,作品形态逼真。
此外,随着唐卡艺术不断向各区域发展,由山南艾巴沟艺人所绘的唐卡被统称为“艾派唐卡”,由康巴藏区艺人所绘的唐卡被称为“康派唐卡”,拉萨市地区艺人所绘的唐卡称为“卫派唐卡”。而青海热贡地区绘画艺人继承曼唐派技法,其唐卡等民间工艺品被十世班禅大师盛赞为“热贡艺术”。
以上画派或称谓的出现,标志着藏族唐卡艺术正处在向多样化发展的历史阶段。
编撰历程
《中国唐卡艺术集成·吾屯卷》是《中国唐卡艺术集成》系列丛书的示范卷,它是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第一次以自然村落为单位,开展民族民间文化的普查、抢救工程,一幅幅珍贵的唐卡和众多位唐卡艺人被收录其中。
《中国唐卡艺术集成·吾屯卷》是一本突出传承脉络的人文专著,它从抢救文化遗产的角度,将唐卡作为一种动态的过程来考察和研究,包括唐卡的分类、供奉、制作工序、绘制工具、唐卡艺人传承脉络等。同时,还收录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以及与唐卡有关的传说与艺诀。
走访夏吾才让大师后人
绿色的隆务河畔一片生机,置身其中,宛如到了江南。夏天的雨后,这幅泼墨山水中的村子像世外桃源,宁静而祥和。由于村中正在搞道路硬化,再加上连日来的阴雨,道路一片泥泞。这样的天气,村里没人愿意出来走动,在淡淡的雾气中,村庄如在仙境。这时,不远处隐约走来一群人,他们相互搀扶着,在满是泥巴的道路上蹒跚前行,他们亮的皮鞋穿上了一件厚厚的泥制铠甲,半个裤腿也沾满了泥,看上去狼狈不堪。
的确,文化普查队的同志,已经记不清是第几次来夏吾才让大师后人家了,为了搞清这位唐卡艺术大师的师承关系、从艺经历,也是为了目睹他的唐卡作品,他们在雨天再次拜访。文化普查队同志的执著,深深地打动了大师的后人,他们决定将父亲的相关情况毫无保留地介绍给他们。
夏吾才让大师,18岁时与国画大师张大千同往甘肃敦煌作画两年。三十岁左右就以高超的彩绘技艺蜚声画坛。其间,他带着艺徒夏俄洛藏等人到四川省、甘肃省、青海省等各大寺院作画多年。搜集这位大师的有关资料,是文化普查队的一项重要工作。
正如青海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樊光明所言,数不清的下乡普查,一家一家地走访,一点一点地记录,工作人员基本上走遍了青海所有收藏唐卡的寺院,比查户口的工作还要仔细。两年多后,在大家的辛勤工作下,四百多位艺人的资料和众多幅珍贵的唐卡图片集中在了一起。
这项工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在青海省文联的牵头下,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抓,省摄影家协会和省音乐家协会的相关同志共同努力,为这本文化巨著的出版,付出了大量心血。
集体智慧的结晶 请看这样一组数字。
2005年,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州同仁县吾屯村率先展开试点工作。青海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统筹安排、周密部署,动用所属各协会的资源优势,责成省民协牵头,摄协、音协等部门积极参与,经过半年的不懈努力,圆满完成了艺人档案普查、影像资料拍摄及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吾屯唐卡艺人资料的采集和普查阶段,中共青海省委宣传部和青海省宗教局有关领导高度重视,青海省宗教局领导亲自出面,与藏传佛教圣地塔尔寺、隆务寺、吾屯上下寺、文都寺、夏琼寺、拉加寺、白玉寺、查朗寺、阿什姜寺、结古寺、禅古寺、尕藏寺、甘肃拉卜楞寺、九层佛龛、山西五台山和苯教文加寺等协调吾屯唐卡供奉寺院,非常顺利地完成了上述寺院的影像、图片资料。
在果洛、玉树市和甘南藏族自治州等地采访期间,省宗教局有关部门负责人全程陪同,积极协调当地民族宗教部门,圆满完成了所有工作任务。在调查过程中共拍摄到包括唐卡代表作、唐卡制作工序、吾屯唐卡艺僧(人)、吾屯民俗、宗教活动、唐卡艺诀、故事传说等内容在内的图片资料近2 000幅,影像资料2 300分钟,近10 000个镜头,共采访艺人417名,撰写艺人小传242份,普查、搜集和翻译藏文资料近6万字。其间,唐卡专项抢救工程所有工作人员都表现出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青藏高原精神,圆满完成了试点工程所有文字、图片和影像资料的筛选、编辑工作。这项由国家投资与地方配套经费相结合,专家学者、人民团体为实施主体的抢救工程项目,组织机构完备,人民组合得当,设计方案合理,实施普查科学全面,调查采录深入细致,与各方协调和谐融洽。在资料的采集和普查阶段,青海省委宣传部和青海省宗教局有关领导高度重视,并亲自与众多藏传佛教寺院协调唐卡艺术作品的拍摄事宜,使普查人员非常顺利地采集了一系列珍贵的影像、图片资料。
从大量普查资料中精选精编《中国唐卡艺术集成 吾屯卷》,文字约10万字,图片约400幅并附1个多小时的影像资料光盘。本卷图集展现了唐卡艺术与“热贡之乡”青海吾屯的历史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宗教信仰、民俗生活的血缘关系,印证唐卡是藏族人民生产、生活乃至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产品。《中国唐卡艺术集成·吾屯卷》的特点是对吾屯历史文化进行了全面翔实的介绍,对唐卡艺人传承脉络进行了清晰明了的梳理,对唐卡艺术制作工序进行了完整有序的采录。是新中国成立50年来,第一次以自然村为单位,开展民族民间文化的普查、抢救工作。《中国唐卡艺术集成·吾屯卷》是第一本以人为本,突出传承脉络的人文专著。本图集从抢救文化遗产的角度将唐卡作为一种动态的过程来考察和研究,包括唐卡的分类、唐卡的供奉、制作工序、绘制工具、唐卡艺人传承脉络等。同时,本图集还收录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以及与唐卡有关的传说与艺诀。此外,项目实施单位将采录的动态影像资料精心剪辑刻录成光盘,形成了一份完备“文字、图片与动态影像”三维立体的关于藏区唐卡艺术的文化档案。
他们的足迹遍布玉树市、果洛等偏远地区的寺院。在当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他们拍摄到了许多珍贵的唐卡,寻找到了多位唐卡制作的世外高人。工作上的成就,让这些老人忘记了病痛,忘记了高山反应带来的苦痛。在寒冷的草原上忍受饥饿,胡乱吃两口干粮,抓几把雪入口,成了家常便饭。
草原上的寺院,总是建在风景最美的地方,那里人迹罕至、交通不便,历经几百年的唐卡在这里得到了妥善保管,许多著名唐卡艺人的作品也在这里得以保存。文化普查队队员,在这里蹲点采访、分头工作,取得了一手资料。
多太是19世纪中叶,青海省著名的唐卡绘画大师,他的作品难得一见。在吾屯上庄村,大家惊奇地发现了他的遗作《马头明王》。在当地村委会主任当科的协调和帮助下,工作人员整整用了半天的时间,搬运了吾屯上庄麻尼康株式会社中的三百多部藏文经书后,才搭上梯子,拍摄到了这幅珍藏在佛龛背后的百年老唐卡。
工作人员在吾屯村采访
2002年,当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开始酝酿之际,主持这项工作的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就把抢救性保护唐卡艺术纳入到工程总体规划之中。三年后,在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吾屯村,唐卡抢救工程拉开帷幕。 “它在文化人类学的基础上,强调了一种原生态性。同时,我们又注重理论的研究,对中国唐卡艺术的门类和品种做了归纳。”
这是主抓这项工作的青海省文联副主席马有义对《中国唐卡艺术集成·吾屯卷》的评价。作为《中国唐卡艺术集成》系列丛书的示范卷,工作人员在没有任何范本的情况下,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步地摸索。最后,对吾屯历史文化全面翔实的介绍、给唐卡艺人传承,做了清晰明了的梳理、对唐卡制作工序做了完整有序的采录。而且,封面设计要突出浓郁的民族特色、体现传统与现代的统一。这些工作方向一确定,他们开始放开手脚。2007年6月,《中国唐卡艺术集成·吾屯卷》终于诞生,这次艰难神圣的文化之旅圆满地画上了句号。
对艺人要求
严守法度的文化修为 绘画艺术的“独门绝技”
唐卡所蕴含的深刻宗教文化、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内涵是其他画种所无法比拟的。
唐卡是藏传佛教徒必需的供奉物,唐卡一般采用金、银、绿松石耳石等名贵的矿物质颜料和植物颜料悉心绘制。
唐卡艺人一般要精通三十三相、八十功德、十三种饰品、九种舞姿和十八种丧葬饰品的绘制技能。此外,必须具备渊博的学识,吃苦耐劳的精神,虔信佛法而矢志不移,常喜供奉和施舍,有菩萨心肠,并深谙密宗的修习法门。“敬信佛法僧属三宝,勤修身语意所依”是所有藏传佛画艺人的共同铭言。
绘制唐卡首先必须要经过系统的学习。以热贡艺人为例,每天开工之前,首先要清洁自身,然后在佛龛前点灯熏香,在院子里煨桑祈祷后,才能正式开工。晚上收工之前,还要念三遍文。如果画的是密宗本尊和护法神,还要根据本尊和护法神的习性,入密修炼,得到该本尊或护法的许可后,方可进行绘制。绘画期间忌食葱、蒜,不近女色。
唐卡艺人不能酗酒或吸烟,因为酗酒不仅乱人心性,还会使人手指颤抖,无法精描细画。当地谚云:“好人家里出画师,坏人家里出烟鬼。”
一幅唐卡绘制缝裱完成后,经上师或德道高僧开光,方才成为佛像供奉和膜拜。开过光的佛像,具有“身之所依”的特性,长期供奉,或保风调雨顺、人畜平安,或被超度到极乐世界。唐卡通常供奉在寺院或信教群众家的佛龛。
在藏族地区,大大小小的寺庙中汇集了祖辈们浩如烟海的佛教艺术杰作,但绝大部分佛画艺人不为世人所知。绘制佛像是为了个人和众生积德的神圣修为,不强调个人荣誉和价值。这种观念长久地影响着佛画艺术的传承。
相关评价
作为编撰者之一,青海民族大学民族研究所民俗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唐仲山在亲历中国唐卡艺术抢救工程、亲眼目睹唐卡艺术作为一种鲜活的民族民间艺术的生存现状之后,深有感触地说,中国唐卡艺术抢救工程任重道远。
2004年唐仲山参与了由青海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的“中国唐卡艺术抢救工程”的组织申报工作,其间,藏族的唐卡艺术被列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工程”的四大抢救项目之一。2007年7月,由唐仲山参与编撰的《中国唐卡艺术集成——吾屯卷》出版,该书的问世对藏传佛教唐卡艺术的抢救与保护产生了积极影响。此后,青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便紧锣密鼓地开始了对玉树市地区藏娘唐卡艺术的摸底普查工作。
为了调研藏娘唐卡艺术的历史与生存现状,唐仲山随同索南多杰和达洛几渡通天河、三进藏娘,百余次穿行于寺院和艺人之家,充分地领略了通天河腹地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谈及一次次的深入普查工作,唐仲山的脸上总是显现出喜忧参半的神情。他解释说,我们一方面为拥有这样璀璨的民族文化遗产而欣喜不已,另一方面又为艺人们生活现状、珍贵艺术品的保存以及唐卡艺术后继与发展而焦虑。正因为如此,我们也更加体味到“中国唐卡艺术抢救工程”的现实必要性及历史意义。
藏娘地区距离玉树藏族自治州州府结古镇以北,沿通天河北上约120公里处,历史上称为"佐年"。该地区拥有一座距今近一千年历史的藏传佛教萨迦派寺院——桑周寺,由于寺中的藏娘古塔是藏区久负盛名的宗教圣地之一,所以佐年地区的唐卡艺术又被称为藏娘唐卡艺术。
回想起藏娘唐卡最初带给他们的震撼,唐仲山至今慨叹不已。藏娘唐卡的色彩、质地、主题与风格所体现出的传统的原生态特征,让人目不暇接,爱不释手。藏娘唐卡采用的是天然矿物颜料,所绘制的画面光彩夺目,鲜活灵动、线条洗练,构图疏朗,主题与画风尽管相对于现代唐卡绘画来说似乎少了规范和拘束,但却愈加显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息,画面鲜活而富有情趣。唐仲山还注意到,藏娘唐卡的绘画技艺基本上是家族内传承,传承脉络较为单一、清晰。唐卡技艺的传承主要靠师徒之间的言传身受,有些艺人世家尚保留有部分珍贵的唐卡草图,这些草图是艺人在创作唐卡时利用剩余的布头碎料绘制的,尺度不一。
由于历史悠久布色灰暗,有些素描图谱已经模糊不清,但仍然能够看得出图案流畅的线条和人物鲜活的神态。面对这些图谱连同家庭珍藏的旧唐卡,唐仲山和同事们意识到它们不仅是艺人们学习和绘画的蓝本,而且在很大意义上将为保持和传承技艺发挥重要的作用。面对淳朴善良而又才艺出众的唐卡艺术传承人,在场的每个人无不受到感染,同时更加激发了大家珍视民间文化的意识和责任。传统藏娘唐卡除了手绘技艺外,还有一种手绘兼木刻套版印刷的工艺。这种明显受历史上当地的刻印佛经工艺影响的木刻印版都为阳刻,其线条流畅、工艺娴熟,就藏娘唐卡艺术而言,既是一种传统工艺,也是一种传承手段。这个发现让大家欣喜不已。
通过调查了解,他们看到历史上藏娘佛画工艺采用的是购自西藏自治区的矿物和植物颜料,所需的胶类也通常是由动物皮胶或骨胶,颜料及辅料的加工及使用都有其独特的工艺。但是由于近代以来藏娘唐卡的需求量和艺人外出机遇的减少,使得纯正矿物颜料的使用降低,加之化工颜料色彩的艳丽和低廉的成本以及便利的获取途径,传统的矿物颜料的加工和使用技艺濒临绝传。为此,唐仲山与中国唐卡艺术抢救成员们将搜集和整理到的大量珍贵历史及现实资料,按“中国唐卡艺术抢救工程”的实施方案编撰成了《中国唐卡艺术集成·藏娘卷》,最大程度地展现了藏娘地区的人文与地理环境、藏娘唐卡艺术的历史与现实、唐卡艺人的传承与现状等信息,为进一步研究和实施对藏娘唐卡艺术及相关村落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唐仲山说,藏娘唐卡艺术和热贡唐卡艺术都是藏传佛教艺术中的杰出代表,二者在很多方面既有相同之处,也有各自的风格和特色。所以在他看来,在借鉴和论证的基础上开展藏娘唐卡艺术的发掘和保护,能够更大程度上避免现代文明对这一民间文化瑰宝的破坏和颠覆。同时,作为藏娘唐卡艺术传承和发展中的活性因素,创作群体是藏娘唐卡艺术的生命和灵魂所在,也是延续藏娘唐卡艺术的命脉。因此,传统技艺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就是要对艺人们进行保护和培养。就此次唐卡中国艺术节的举办,唐仲山满怀信心地说艺术节必将会为推动唐卡艺术这一民间文化艺术生命之根的绵延和壮大增添必要的动力。
发展现状
市场乱象令人担忧 抢救保护迫在眉睫
新中国成立以后,包括唐卡艺术在内的藏族优秀传统文化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唐卡艺术创作与传承人才辈出,佳作迭现。近二十年来,唐卡艺术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关注和认识。海外友人尤其是西方学者对唐卡艺术情有独钟。
为此,在西藏山南和拉萨市、青海热贡、四川甘孜等唐卡产地,具有村级以上规模的唐卡艺术培训、创作基地和营销场所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不仅为村落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为藏传佛教文化的传承、弘扬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然而,唐卡的市场成果也被一些商人认知和利用。偷工减料、粗制滥造的伪文化产品在北京、广州市、西安市等地招摇过市。少数昧心商贩大量收购次品,仿旧加工以假乱真。一些古旧唐卡和一部分绝版孤本唐卡也从各种渠道流失国外。
另外,唐卡艺术青黄不接,很多绝技没有传人,甚至有人亡艺绝的危险。唐卡艺术的抢救与保护迫在眉睫。
除了人为因素造成的损失外,自然因素造成的损失也令人痛心。在2008年5·12汶川地震和2010年的4·14青海省玉树市地震中,都有一些位于灾区的藏传佛教寺庙倒塌或损毁,一些珍贵的唐卡因此损毁或遗失。
抢救保护措施
本着“边疆优先、少数民族优先、濒危优先”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立项原则,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早在2004年就已确定对藏族地区唐卡艺术进行抢救性普查,并形成了《中国唐卡艺术集成·吾屯卷》这一完备的“文字、图片与动态影像”三维立体文化档案。
在青海省,2004年4月便成立了民间艺术品等级鉴定委员会,对省内唐卡艺术品鉴别优劣。另外,青海省省还对唐卡文化进行调查,在藏传佛教圣地塔尔寺、隆务寺、吾屯上、下寺等数十处吾屯唐卡供奉寺院都留下了调查者的足迹。在果洛、玉树、黄南等地,调查了唐卡文化历史发展及现存状况。
在云南省,全省对庆州所属的香格里拉市、德钦县、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三个县进行普查,集中了最有代表性的11个寺庙里的唐卡资料,尤其是采集到了一些从来不准人看、不准人拍的镇寺之宝的资料。
在甘肃省省,甘南地区曼唐画派唐卡的家底被基本摸清。专家组考察了位于川西北的德格、白玉等噶玛尕尔画派分布较多的德格印经院、更庆寺、八邦寺等寺院,取得了重要收获。
据了解,青海、甘肃、四川省、云南、西藏自治区及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的唐卡调查成果将陆续以《中国唐卡艺术集成》各产地卷本形式面世。
近些年,随着党和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唐卡艺术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06年以来,藏族地区几大唐卡画派分别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得到了有效保护。唐卡艺术迎来了新的春天。
传承艺人
夏吾才让——当代热贡艺术的“巨擘”
已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夏吾才让老人,堪称藏传佛教热贡艺术的“大腕”级人物,在他70多年的绘画生涯中创作彩绘佛像近千幅,许多藏传佛教的著名寺院都留有他的手迹。
夏吾才让7岁拜著名画家索南旦巴为师,在五屯上庄学画。位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隆务河畔的五屯村、年都乎、尕赛日等藏族村落是热贡艺术的发源地。经过六、七百年的发展,热贡艺术形成了色彩艳丽、画功精致、造型生动的艺术风格,艺术形式有彩绘、彩塑、雕刻、堆绣等。
夏吾才让学艺期间曾随老师到塔尔寺作画6年,寺院的许多壁画即出自他们师徒之手。他还跟随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在甘肃省敦煌作画两年,协助临摹壁画,开阔了眼界,吸收融会了藏、汉佛教绘画艺术的精华。23岁出师后,夏吾才让的足迹遍布四川省、甘肃、青海等地的寺院。
十世班禅画师——尼玛泽仁
这位十世班禅大师生前亲授的画师幽默,风趣,健谈,对藏民族的文化有着独到的见解。除了长久地眺望窗外的风景,尼玛泽仁的乡间生活就是不知疲倦地提笔作画。
尼玛泽仁的代表作《元番瑞和图》、《雪域》、《牧马图》等体现了藏、汉族文化和西方现代艺术相融合的整体风格,充满了玄思妙想,涌动着庄严肃穆的宗教情怀,深刻地描绘出藏民族对世界的神秘感知。
尼玛泽仁认为,他的绘画是从本民族文化的载体上生长出来,“她的每一个形象,每一个符号都浸染着历史感”。在尼玛泽仁的画中,人物显得很渺小。他说:“在我们藏族人看来,自然是神圣的,人只是自然界的一分子。无论多么伟大的创造,大自然瞬息间就能将之毁灭。人类只有依靠精神的力量与自然和谐相处。藏族在过去物质贫瘠的环境中还能生存下来,靠的就是这种精神。”
彭波画派第九代传人——次旦朗杰
次旦朗杰,藏族,著名唐卡艺术师,西藏民俗协会会员。1960年生于西藏林周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自幼爱好绘画,先是自学,19岁时的次旦朗杰在家乡已经小有名气了。同年,他离开家乡来到拉萨市,师从著名唐卡画师彭波画派第八代传人江白旺久学习唐卡绘画技艺,是彭波画派第九代传人。其同门师兄弟始有35人,最后6人学成。十多年间,他随师父奔忙在西藏自治区的大小寺院绘制唐卡,足迹遍及西藏各地。堆玛寺、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那末寺、墨竹工卡县等地的寺庙都留有他们师徒精湛的技艺。九十年代初,应蒙古、尼泊尔等国大活佛的特别邀请他亲赴国外绘制唐卡。
1996年,他在拉萨八廓东街创办了拉萨市第一家唐卡专画店,就是现在的“八廓唐卡艺术专画部”。因店内唐卡严格按照民族传统技法绘制,用料考究、画工细腻、作品传神而很快名声广传。其画作在东南亚、欧洲的一些国家和港、澳、台等地区有较为广泛的影响。中国中央电视台、拉萨广播电视台、《西藏旅游》、《新周刊》、新华网等媒体先后做过采访报道。于是,次旦朗杰的名字跟随他精湛的唐卡艺术作品开始远播世界。慕名前来购买唐卡画的中外游客越来越多,还有美国、日本、新加坡、德国、尼泊尔等国,以及台湾、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区的佛教信徒专程找他订作唐卡。八廓唐卡艺术专画部目前已经是拉萨市人气最旺的专业唐卡店了,每天来自世界各地的顾客络绎不绝。
唐卡艺术的汉族传人——谢冰
一幅即将绘成的唐卡画前,24岁的汉族大学生谢冰和22岁的藏族青年丹增,一面用心聆听老师对作品的讲解,一面仔细地记录着,全然不顾门外川流不息的人群和纷繁嘈杂的声音。
唐卡画上同样的宗教人物,同样的布局着色,两个年轻人已反复临摹了上百遍,但花了一个多月工夫画出来还是不理想,两人不由地同时叹起气来。看着两名学生沮丧的表情,老师旺堆忍不住笑了起来。他说:“唐卡这门艺术在西藏自治区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要继承和发扬藏族这门古老的艺术,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徜徉在八廓街街头,不时会有“手工唐卡店”的招牌映入眼帘。走进这些装饰简单的店铺,细细看来就象是一座座艺术的殿堂,唐卡上的宗教人物以朱砂为底,以金粉勾勒,高纯度的矿物颜料经过画匠精心描绘,使宗教人物变得维妙维肖,极富艺术感染力。
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谢冰,早在大学期间就对唐卡这门古老的艺术心驰神往。毕业后他自费来到拉萨市,在临近八廓街出口的这家唐卡绘画店里拜师学艺。谈起学画唐卡的感受,谢冰说:“画唐卡比我想象中困难得多,但越画越觉得这门艺术博大精深,也越令我舍弃不下,我十分有信心学好这门艺术。”与谢冰一起学唐卡的还有8名藏族青年,他们和谢冰一样也非常热爱唐卡艺术。平日里他们互相交流学习感受,并帮助对方指出不足。
参考资料
人民网 《中国唐卡艺术集成·玉树藏娘卷》获班尼奖金奖 2011年08月12日.qh.people.com.cn.2011-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