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色鲟鱼(学名:Scaphirhynchus albus),又名密苏里铲鲟,是原产于北美洲密苏里河及下密西西比河盆地的一种濒危辐鳍鱼。
分类
Stephen Alfred Forbes及R. E. Richardson于1905年将浅色鲟鱼分类在铲鲟属及鲟科下。密苏里铲鲟的近亲是较为普遍的扁吻铲鲟及极危的阿拉巴马铲鲟,这三种鱼都是属于铲鲟亚科。浅色鲟鱼一如其名的颜色较浅,其种小名的拉丁文意思是“白色”。
形态特征
浅色鲟鱼是北美洲最大的家鱼之一,它们一般长76-150厘米,重量39公斤。浅色鲟鱼颜色较为淡,背部及侧面呈灰白色,随着年龄渐长会变得更白,浅色鲟鱼是歪尾的,上尾鳍较长。扁吻铲鲟虽然外表与浅色鲟鱼很相似,但却较为细小,一般最多只重2.3公斤。浅色鲟鱼较为淡色,而密西西比铲鲟则呈褐色。浅色鲟鱼随着年龄渐长会变得更白,而幼鱼很易与扁吻铲鲟混淆。
浅色鲟鱼没有鳞片或骨头,只有软骨骨骼。软骨是五列的厚板,包裹大部分的头部,一直沿两侧、底部及背部伸延至尾巴。软骨板有皮肤覆盖,可以作为保护装甲。浅色鲟鱼的吻及头部较扁吻铲鲟长。口缩在较吻端后的位置。它们没有牙齿,会伸长口部从河底吸入细小的鱼类、软体动物门及其他食物。浅色鲟鱼的吻部有四条须,相信是一种确定食物位置的感觉器官。两条内侧的须只有外侧的一半长,且位于较前端。
分布范围
浅色鲟鱼以往分布在整个密苏里河及密西西比河区域。不过,在上密西西比河很少见到它们的踪影,可能是在该区没有适合的栖息地。现时它们已被列为处于极危状况。截至2008年,在其原有的分布地仍可见到它们,但数量却已严重减少。由蒙大拿州至路易西安纳州的密苏里河及密西西比河,与及路易西安纳州的阿查费耶拉河都仍保有一些浅色鲟鱼较年长的群落。浅色鲟鱼并未曾很普遍,追溯至最早发现的1905年,在下密苏里河的所有铲鲟中也只占五分之一,在伊利诺伊河(Illinois River)及密西西比河交汇处更只占500分之一。于1985年至2000年间,浅色鲟鱼与其他铲鲟的比例更下降至400或650分之一。1996年一项研究就确定只余下6000-21000尾浅色鲟鱼。
生活习性
浅色鲟鱼喜欢栖息在中至湍急的流域,大部分捕捉到的浅色鲟鱼都是在水流秒速0.10-0.88米的河区。它们也喜欢生活在混浊的水域及水净介乎0.91-7.6米。它们一般会在砂质及岩石河床出没。在浅色鲟鱼身上植入发讯器可以追踪其习性。研究发现它们喜欢较阔的河流、河心沙洲及岛屿,而且一般在水深0.61-14米的地方生活。研究亦显示它们每日可以游21公里,时速达9.2公里。
浅色鲟鱼一般都是底栖的,在河流底部觅食。虽然现时对它们的食性所知甚少,但相信它们是机会主义者。从幼鱼的胃部发现它们的食性会按季节变更。一些季节,它们会吃不同的昆虫;而在另一些季节,它们则会吃不同的鱼类。它们吃鱼类较密西西比铲鲟多。82%的食物是鱼类,其他的则是摇蚊、蜉及石蛾,与及小量的腐植质及植物。
生长繁殖
浅色鲟鱼非常长寿,可以活到50岁以上,甚至长达100岁,由于它们没有鳞片及骨头,故很难确定它们的年龄。浅色鲟鱼的性成熟相对很迟才来到:雄鱼约到5-7岁就达至性成熟;雌鱼相信要最少15岁才达至性成熟。一项研究雌鱼在9-12岁就开始卵发育,但却直至15岁才性成熟。繁殖并非每年都进行,差不多每三年才产一次卵,或更长的十年。它们会于5-7月间产卵。
浅色鲟鱼会往上游迁徙,在岩石或坚硬面产数十万计的卵。在上密苏里河曾捕猎一尾雌鱼,估计就怀有17万颗卵,占体重11%。在受精卵后,鱼卵在5-8日就会孵化,鱼苗会用几星期回到下游。当鱼苗长尾巴后,它们会游到慢流的水域生活。鱼苗的生存率极低,虽然有数十万颗卵产下,也只有小量的可以成长。缚十年来,捕猎的浅色鲟鱼都只是较年长的,故相信很久没有自然繁殖。但于1990年代末,在下密苏里河的河岸区发现了幼鱼,是50年以来的第一次。于2007年,发现有两尾雌鱼在密苏里河国家娱乐区(Missouri National Recreational River)产卵。
进化过程
鲟科最早可以追溯至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而浅色鲟鱼一直没有主要改变,可以说是一种由恐龙时代留下来的遗迹。早期的脱氧核糖核酸研究认为浅色鲟鱼及密西西比铲鲟是同一物种。但是于2000年的研究,在比较所有三种铲鲟属的DNA序列后,才发觉它们分别为三个独立的物种。2001年及2006年间的几项研究发现在北部的浅色鲟鱼是生殖隔离的,且与路易西安纳州阿查费耶拉河(Atchafalaya River)的南部群落在基因上有所不同。不过这种不同并非是物种层级的。密苏里铲鲟的南部群落在密苏里河盆地中部与密西西比铲鲟的混种较多,而北部群落则较少。在阿查费耶拉河有最多的混种。混种的基因与浅色鲟鱼的不同,但与密西西比铲鲟的无法区分。混种是否能够生殖仍未知。
保护级别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濒危(EN)。虽然浅色鲟鱼并未普遍,但于20世纪末其数量大幅减少,于1996年它们更被列为濒危。美国政府及大部分州份都已开展了保育浅色鲟鱼的计划。浅色鲟鱼的野生繁殖在很多地区已很少有,故需要人工协助。钓获浅色鲟鱼以往是一种奖状,但现今既不准渔猎,捕获后更要放生到水中。它们是可供食用的,且非常可口;雌鱼的鱼子则可以制成鱼子酱。在蒙大拿州、内布拉斯加州、北达科他州及南达科他州大平原的密苏里河河道及环境已被大幅改变。运河化及建筑堤坝阻碍了浅色鲟鱼的上游迁徙。水流减少及沉积令区内的泛滥平原不再有季节性的泛滥。自1937年建造派克堡大坝(Fort Peck Dam)以来,密苏里河就有超过90%的湿地及沙洲消失。密苏里河超过3219公里的环境因而被改变,只余下大坝上游的环境被保存下来。这种改变令很多当地的鱼类受到严重打击。在13个浅色鲟鱼出没的州份,只有少量的其他鱼类被列为濒危。虽然现已投放了很多资源在保育工作上,但由于浅色鲟鱼只有很少自给自足的群落,故相信还要数十年的时间来进行保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