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清水县山门镇位于清水县东部,地域面积229.8平方公里,2018年,户籍人口10737人。
地理
位置境域
位于清水县东部,地处陇山西南麓,属牛头河上游和长沟河源头地区。距县城27公里。
地形地貌
山门镇地处辖区东部,地势东北高,西南渐低;地形为山地,地貌陡峭;最高点位于腰套梁,海拔1650米;最低点位于玄头村,海拔1530米。
气候
山门镇属温带半湿润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0℃,1月平均气温-8℃,极端最低气温-25℃(1998年12月25日);7月平均气温28℃,极端最高气温33℃(1986年7月29日);最低月均气温-10℃(1967年2月),最高月均气温30℃(1996年7月),平均气温年较差26℃,最大日较差29℃(2008年3月18日),生长期年平均258天,无霜期年平均160天,最长达182天,最短为115天;年平均日照时数1985小时,年总辐射110千卡/平方厘米;0℃以上持续期230天(一般为3月20日~11月20日),年平均降雨量620毫米,极端年最大降雨量850毫米,极端年最小降雨量400毫米,年平均降雨日数为98天,最多达105天(2005年),最少为68天(1985年),降雨集中在每年7~10月,9月最多。
水文
山门镇境内河道属渭河支流牛头河水系发源地(芦子滩)流域,主要河流有牛头河、什字河、宇通河3条,河流总长度61千米,年径流总量2.6万立方米;境内最大的河流为牛头河,从芦子滩至刘崖村流经境内40千米,流域面积10.8平方千米,年均流量5.9立方米/秒。
自然资源
天然次生林面积达17.5万亩,退耕还林2万多亩,森林覆盖率达64.5%。
天然牧草地域广阔,拥有4万亩。
野生资源质优品繁,有木朗头、蕨菜、香椿、野蘑菇、木耳等30多种野生菜,有北柴胡、黄芩、半夏、茵陈蒿、蒲公英等80多种野生药材。
水资源丰富,境内有牛头河、长沟河两大水系,8条溪流。
动物种类在县内属品种最多的乡镇,常见有50多种。
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方面,主要有洪水、冰雹等,其中冰雹年均发生1~2次,对当地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历史沿革
民国元年(1912年)后,为白沙镇属地。
1952年9月,设山门区山门乡。
1958年,改为山门公社。
1961年和1965年,两次调整公社规模后,仍为山门公社。
1983年。撤销公社,恢复乡。
2003年1月,撤乡建镇。
2004年1月,旺兴乡并入山门镇。
截至2020年6月,山门镇下辖3个社区和14个行政村。
行政区划
2011年末,山门镇辖山门、薛家、马堡、刘崖、南山、什字镇、高桥、大集、白河县、关山、白树、观音、旺兴、史沟、玄头、腰套、吊山17个行政村;下设75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山门镇下辖3个社区和14个行政村。 镇人民政府驻山门村。
景区
山崖西南角有岩洞一处,高宽各丈余,深不可测,洞顶所悬巨石,近三角形,动而不移,危而不坠,上平下锐,能坐卧五六人,悬石随风吼叫而频频作响,似有浮动之感,洞内有天然洞穴两处,一名瓦碴洞,一名鸡毛洞,洞侧有龙涎飞瀑,自石壁飞泻而下,一旦入洞,寒风扑面,石隙中巨石令人生畏。
石洞山占地3000亩,森林面积1500亩,现存有古建筑800余平方米,据石佛石文考古证实,始建于隋唐,兴盛于五代十国,沿续至明清,距今有1300多年历史,明朝万历年间重修,明国36年再建,今后历朝历代均有重建、扩建。
人口
2011年末,山门镇辖区总人口10632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784人,城镇化率16.8%,另有流动人口245人。
2017年,山门镇常住人口9837人。
2018年,山门镇户籍人口10737人。
经济
2006年以来,山门镇党委紧紧围绕“举特色旗 谱和谐曲,建小康镇”加快发展为主题,以农业产业化建设为主线,以小城镇建设和旅游开发为重点,以交通为先导,科技为动力,项目为支撑,立足镇情,大力发展支柱产业和特色经济,积极推进全镇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按照“四三二一”的工作思路:即强化“四个一”工程(即人均种植1亩地膜玉米,户均有1人常年外出搞劳务,户均年出售1头以黄牛为主的商品畜禽。人均栽植1亩以花椒或早熟食核桃),搞好“三大建设”(即以水、田、电、路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以退耕还林管护与荒造为主的生态环境建设,以商贸旅游为主的小城镇建设),培育两大支柱产业(以优质马铃薯、大麻种植为主的产业和黄牛养殖为主的养殖业),推进“一个移民点工程或一个新农村建设”。
2011年,山门镇财政总收入286.5万元,比上年增长5%,人均财政收入269.5元,比上年增长4.6%;境内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2163万元,比上年增长15%;各项贷款余额2538万元,比上年增长19%。
农业
山门镇有农业耕地面积3.6万亩,人均耕地3.4亩,2011年,农业总产值达到7582万元,农业增加值3892万元,比上年增长16.8%,占全镇生产总值的60%;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5993.2吨,人均563.7千克,其中小麦3891.1吨,玉米2102.1吨;主要经济作物为胡麻、大麻,种植面积380亩,产量57吨。
畜牧业
山门镇畜牧业以饲养黄牛、生猪、羊、鸡为主,2011年,黄牛饲养量6821头,年末存栏4823头;生猪饲养量2360头,年末存栏1418头;羊饲养量2563只,年末存栏1968只;鸡饲养量5万羽,畜牧业总产值925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2.2%。
林果业
山门镇林果业以种植核桃为主,2011年末,种植总面积为1.4万亩,年产值可达1200万元以上;2011年,有微耕机146台,农用拖拉机428辆,农民人均纯收入2368元。
商业
2011年末,山门镇有商业网点120个,从业人员236人;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2963万元,比上年增长18%;城乡集贸市场2个,年成交额930万元,比上年增长22%。
2018年,山门镇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个。
社会事业
文化
2011年末,山门镇有文化站1个,建筑面积280平方米;村文化活动中心17个,各类图书室26个,藏书17万册。
2011年末,山门镇有学校体育场2个,10%的村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7%。
2011年末,山门镇有5个村通有线电视,“村村通”“户户通”电视用户2347户,电视综合覆盖率100%。
教育
2011年末,山门镇有幼儿园1所,在园幼儿72人,专任教师5人;小学15所,在校生1118人,专任教师83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2所,在校生358人,专任教师35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2011年,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118万元,比上年增长5%,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总支出比例为34%。
卫生
2011年末,山门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9个,病床30张;固定资产总值296万元,专业卫生人员37人,其中医生32人,注册护士5人;2011年,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0.2万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8140人,参合率93%。
2011年,山门镇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85%,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6%。
社会保障
2011年,山门镇有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481户,人数1962人,支出157.5万元,比上年增长15.9%;医疗救助286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286人,支出22.7万元,比上年增长15%;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25人,抚恤事业费支出5万元;敬老院1家,床位20张,收养农村五保人员14人。
邮政电信
2011年末,山门镇有邮政网点1个,投递点17个,乡村通邮率100%;征订报纸1.6万份、期刊0.2万份,业务收入68.6万元;固定电话用户1200户,电话普及率85%;移动电话用户4800户,移动电话普及率45.2%;互联网用户60户,全年电信业务收入196.5万元。
交通
山门镇有县(乡)级道路5条,全长23千米;2011年,货运总量7300吨,客运量3.6万人次。
2011年末,山门镇有公交汽车线路1条,日发客运汽车5班次,日均客运量14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