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鹿绯鲤

摩鹿绯鲤,体长椭圆形,侧扁;体长为体高3.4~4倍,为头长3.3~3.4倍。头中等大,头长为吻长2.5~2.7倍,为眼径4.1~4.4倍。

分类信息

中文名称 摩鹿绯鲤

拉丁名称 Upeneus moluccensis(bleeker)

英文名称 Golden banded goatfish

地方名称 单线

作者单位 \

中文门名 脊索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鲈形目

拉丁目名 Perciformes

中文科名 羊鱼科

拉丁科名 羊鱼科

中文属名 绯鲤属

拉丁属名 Upeneus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背鳍VIII,I-8;臀鳍I-6;胸鳍15;腹鳍Ⅰ-5;尾鳍15。侧线鳞34。

体长椭圆形,侧扁;体长为体高3.4~4倍,为头长3.3~3.4倍。头中等大,头长为吻长2.5~2.7倍,为眼径4.1~4.4倍。吻短钝,吻长约为眼径1.5倍。眼中等大,侧位而高,距鳃盖后上角较距吻端为近。眼间隔宽而平坦,与眼径约相等。鼻孔小,两鼻孔相距远,前鼻孔位于吻中部,后鼻孔略大,紧邻眼前缘。口较大,位低略倾斜。上颌长于下颌。下颌被于上颌之下。两颌牙细小,呈绒毛状,犁骨及腭骨亦具绒毛状牙。颊部有2条长须,其末端伸达鳃盖骨下方。鳃孔大,具假鳃。鳃盖膜分离与峡部不相连,前鳃盖骨边缘平滑,鳃盖骨后上缘具一弱短棘。鳃盖条4。鳃耙细弱,5~7+16~20。

体被栉鳞,栉状齿甚弱,鳞薄极易脱落。侧线完全,位高,沿体侧中上部延伸达尾鳍基部,侧线鳞感觉管分叉。头部在眼前部无鳞。第二背鳍、臀鳍及尾鳍约2/3被小鳞。

背鳍2个,分离;第一背鳍有8鳍棘,第一鳍棘甚短小,以第三或第四鳍棘为最长;第二背鳍低于第一背鳍,以第一或第二鳍条最长。臀鳍位于第二背鳍下方,形状与第二背鳍相似。胸鳍钝圆,中等长,始于背鳍稍前方。腹鳍位于胸鳍基下方,略短于胸鳍。尾鳍叉形,下叶梢长。

习性

生活习性 \

繁殖习性 \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