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奎湖村

奎湖村,是陆丰市甲东镇下辖村,位于甲东镇东部,始建于宋度宗至端宗年间(公元1265~1278年),为丘陵地带村庄,东南濒临大海,西南距甲东镇政府所在地6公里,北与惠来县接壤,下辖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0843人。

简介

奎湖村地处甲东半岛东部,东南濒临大海,西南距甲东镇政府所在地6公里,北与惠来接壤,为丘陵地带,拥有人口10843人,有着14个姓氏,沿传统划分为6个社,分别是东、西、南三社;第四社为后泽;第五社为大茂山;前边及上下湖东合为六社。

名称来源

明代初年,奎湖成汛地,屯军驻守,隶属于碣石镇甲子所。周遭零散村庄迁集一处,归一大村,俗称归湖。因魁星为二十八星宿之一,横跨南北,而村也同一走向,取方言谐音,得名“奎湖村”。

据清乾隆版《陆丰县志》记载:“邑东一百二十里有石卓立,状若执圭,故曰圭山;一曰龟山,以湖中之石大小浮露水面,若龟然也。旧设巡检司直其下,今废。隔湖即惠来县界。”因此“奎湖村”也称“归湖”“龟湖”。

村庄始建

奎湖村始建于赵禥赵昰年间(公元1265~1278年),为汕尾市较早建基的村庄,居民大多来自福建省,为避战乱而来,原有24姓氏,散居在周围的10多个浅滩湖泽,以打渔捕捞为生。林姓最先来此定居,其先祖南宋度宗古墓碑碑志至今仍在,有着“前林后夏”的俚语流传。

历史沿革

1950年至1951年,村庄曾是甲东乡址,属第八区(两城区)。

1952年至1957年,称奎湖乡(甲东建立9个小乡)。

1958年,设为奎湖大队,属甲东公社。

1977年,奎湖大队分设为奎北大队和奎南大队。

1983年,奎北大队和奎南大队合并为奎湖乡,属甲东区。

1987年,改为奎湖村委会,属甲东镇

1994年,改为奎湖管理区。

1999年,改为奎湖村委会,此名沿用至今。

经济发展

奎湖村在经济发展方面通过种植红薯等农作物带动了750多户农户受益,提供了50个以上就业岗位,使农民年人均收入达到12100元,村内优质番薯“普薯32”绿色高效种植示范产业已入选汕尾市“一镇一业,一村一品”项目。

军事文化

奎湖村是明清两代沿海的军事重地,旧时曾筑墙围寨,有东、南、西、北四城门,供有城隍庙,内置管理渔船出海捕捞和盐町生产等事的衙门司,外设兵营、官兵驻守。

获得荣誉

2024年3月,奎湖村被命名为“2023年广东省卫生村”。

2022年10月,广东省农业农村厅认定奎湖村为2022年广东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甘薯)。

2019年9月,奎湖村上榜2018年广东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单位名单。

参考资料

广东省汕尾市陆丰市甲东镇奎湖村.博雅地名网.2024-12-12

人文风光数奎湖.政协陆丰市委员会.2024-12-12

人文荟萃一古村—— 陆丰甲东镇奎湖村文化遗存.汕尾日報网.2024-12-12

汕尾陆丰甲东镇奎湖村:“小红薯”撬动致富“大产业”.南方+客户端.2024-12-12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