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石厝教堂

石教堂(圣约翰堂St.John's Church)位于福州市仓山区乐群路。清咸丰十年(1860年)由英国圣公会创办,原名安日间会,坐北朝南,青石砌成,占地600平方米,仿哥特式建筑,屋顶原有一钟楼及十字架,已毁。该堂也简称“约翰堂”,为当时外国人在仓山聚会的场所,有国际教堂之称。1992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建设背景

石厝教堂于咸丰六年(西元1856年)由侨居福州的英国侨民集资筹建,并得到英国领事馆的帮助,于咸丰八年(西元1858年)聘请香港特别行政区土木工程师T.G.Walkers设计,由本地建筑队施工,十一年(西元1861年)落成。

福州市的其他面向中国教徒的教堂不同,圣约翰堂主要供侨居在福州的英国人举行宗教活动用,故包括建筑形式、命名方式等都不同,是典型欧洲方式。连神甫也不是受教会派遣的传教士,而是由侨民集资聘请的专门神甫。乐群路一带是福州当时的外侨聚居区,教堂建成后,不仅英国侨民到此弥撒,欧美其他国家的基督教徒也多选择此处进行宗教活动,故亦有“国际教堂”之称。

建筑衍变

光绪三十二年(西元1906年),圣公会成立福建教区。约翰堂属于圣公会福建教区。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改组为中华圣公会,约翰堂属于中华圣公会福建教区。

1950年代,中华基督教圣公会脱离英国教会,加入基督教三自爱国会,约翰堂属于福建基督教三自爱国会。

“文化大革命”中,教会停止活动,教堂被挪做他用,教堂内外原有数处纪念物不知所终。这些纪念物包括:

(1)铜质纪念碑,位于教堂内,纪念1906年死于海难的福建安立间教会(圣公会的前身)驻港会督霍约瑟主教(The Right Reverend Joseph Charles Hoare,D.D.,1851.11.15-1906.9.18)。

(2)铜质纪念碑,位于教堂内,纪念“Taplake”号军舰的船员,他们于1874年在台湾海峡遇台风而全部遇难。

(3)纪念坊,在教堂外大门正中,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由福州市前往参战阵亡的英侨。

到1990年代中,为海军闽海印刷厂使用。

此教堂于2012年5月基本完成修缮工作。

建筑特色

石厝教堂位于仓山区乐群路22号(原为乐群路9号),教堂的西北侧为原鹤龄英华中学(现为福建省福州高级中学)、西南面为传教士住宅(已毁)、东南面为仓前山美孚洋行(后改为天主教多明我会福建北境代牧区主教公署、德胁撒圣女堂等)。

石厝教堂为花岗石砌成的仿哥特式建筑,由蓝灰两色石块搭配砌成,上为木桁架屋顶,双层小青瓦通风屋面。教堂平面近似工字形,由教堂主厅、侧厅、门厅和圣坛等组成。主厅为长方形,双坡顶,东西两面为山墙,西山墙开三个哥特式尖券窗,山墙顶设有小型八角形钟塔,塔顶高耸,上有十字架,于“文革”期间被毁。东山墙外为突出半圆形圣坛。圣坛两侧为侧厅。门厅设在西南角侧厅位置,正门朝南,哥特式尖券门。

教堂外原为墓地,后逐渐发展成街市。教堂前方还有两棵风水树,一棵银杏为一级保护古树,一棵香樟木为二级保护古树。

参考资料

漫步城南烟台山寻找老福州韵味 旧筑存风华(图).福州新闻网.2023-11-07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