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常德市工业学校

常德市工业学校成立于1984年,最初名为常德市职业中学;1993年更名为常德食品职业中专;1995年市第一职业中学合并至该校;1996年,学校最终确定名称为常德工业学校。

学校概况

常德市工业学校占地面积约60亩,建筑总面积达5万平方米。学校设有7个专业,拥有30个教学班级,教职工总数为120人,其中包括73名专职教师。这些教师队伍中,具备高级讲师职称的有20人,讲师22人,助理讲师20人,以及教员11人。学校的主要专业包括电子技术应用、模具设计与制造计算机及应用等,其中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在常德市具有显著的优势地位。

2006年7月,学校获得了“中央财政支持的职教实训基地项目”的资助,该项目主要针对电子技术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和技术支持。学校拥有多功能的实训场地,涵盖电子、机电、综合、计算机等多个领域,教学设备总资产价值近千万人民币。此外,学校还设立了职业技术培训中心,致力于为农民工、城市下岗职工以及其他社会人士提供职业技能培训。该中心已被认证为“湖南省中小企业职工培训示范基地”、“常德市下岗失业人员培训定点单位”、“常德市阳光工程培训基地”以及“常德市库区移民培训基地”。

教育理念

常德市工业学校自2007年起成为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项目的一部分。学校以此为契机,明确了自身的办学方向,即坚持以服务社会为宗旨,强化工业特色,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实用人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开展了多项举措,包括调整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课程改革以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发展战略

专业结构调整

常德市工业学校旨在打造以工科为主的学科体系,强调工业特色的突出和优势专业的培育。为此,学校对专业进行了分类处理,将资源集中在大型工业相关专业上,而对小型社会服务类专业则采取了控制投入和发展策略。例如,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被细分为多个方向,并增设了相关的实践课程,以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学校还将模具设计与制造计算机及应用等专业纳入核心专业范畴,加大建设力度。对于其他较薄弱的专业,学校采用目标管理的方式,由专业教师负责其发展,如美术设计专业已取得初步成效,财会专业也在计划实施类似的措施。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积极推广面向社会的职业技术培训,将其视为学校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训中心每年培训人数超过千人。学校还积极探索“产教结合”和“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引入电子企业,设立电子产品生产车间,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实际生产活动,从而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和工作经验。此外,学校计划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中推行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以提高该专业的教学质量。

深化课程改革

常德市工业学校注重课程内容的改革,提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学校提出了一套“三化两整一加强”的课改方案,通过编写校本教材、调整课程结构、整合教学内容等方式,使教学更加贴近实际需求。学校还制定了相应的评估标准,鼓励学生重视专业技能的学习,并成立了电子电器维修服务中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外实践机会。

加强师资培养

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注重培养双师型教师。学校不仅在校内组织培训,还大力支持教师参加国家层面的师资培训项目,并派遣教师前往企业和高校深造。在科研方面,学校电子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国家级课题的研究,并取得了省级和市级的重点课题成果。截至目前,三个主体专业的9名教师已完成国家师资培训。

参考资料

常德工业学校.职教网.2024-08-09

常德工业学校.博雅家长分享网.2024-08-09

常德工业学校2023年招生简章.搜狐网.2024-08-09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