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方氏鲴

方氏(学名:Xenocypris fangi)是中国四川的特有鲤科鲴属鱼类,俗名泥凡、番子鱼、红尾凡子。它常生活于支流中上游河段的水体中,体长可达17厘米。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四川省,广泛分布于嘉陵扛及其支流中。宜宾鲴也是方氏鲴的别名,是一种优良的养殖对象。

形态特征

背鳍iii-7;胸鳍i-16;腹鳍i-9;臀鳍iii-12。侧线鳞71(12/(6-V))*76;背鳍前鳞27-30;围尾柄鳞25-26。第一鳃弓外侧鳃耙44--50。下咽齿3行,2.3.6-6.3.2。脊椎骨4+45-46+1。鳔2室,前室短,后室长,为前室长的2.0-2.6倍。肠管长为标准长的4.5-6.0倍。腹腔膜黑色。标准长为体高的4.0-4.5倍,为头长的4.5-5.5倍,为尾柄睦的6.2-7.5倍,为尾柄高的9.0—10.0倍。头长为吻长的3.1-3.5倍,为眼径的4.0-4.5倍,为眼间距的2.0--2.8倍,为尾柄长的1.0-1.5倍,为尾柄高的1.5-2.0倍。体稍长,侧扁,腹部圆形。肛门前具有不完全的腹棱。头短小而尖。吻短,其长度约为眼后头长的一半,末端圆钝。口下位,横裂状,稍呈弧形。唇稍薄,且有较发达的角质边缘。眼较大。位于头侧上方,其直径约与吻长相等,眼间稍凸出。鼻孔位于眼前缘上方,距眼前缘较近,两鼻孔前方有一凹陷。鳃耙较薄,呈三角形,排列紧密。下咽齿主行齿长而侧扁,顶端略呈钩状,其余各齿均较纤细,略呈柱形。背鳍较长,第一根分枝鳍条最长;背鳍起点至吻端的距离较距尾鳍基为近。胸鳍稍小而尖。末端后伸超过胸鳍甚至腹鳍基的一半。腹鳍起点稍后于背鳍起点。臀鳍基部稍长,其起点距尾鳍基较近。尾鳍分叉深,两叶不等长,下叶稍比上叶长。肛门紧靠臀鳍起点处。鳞片中等大,腹鳍基部有1--2个长形的腋鳞,第二个腋鳞最长。侧线完全,在胸鳍处显著向下弯曲,往后至尾柄正中平直。生活时身体上半部灰黑色,下半部灰白色,腹部银白色,背鳍灰黑色,尾鳍下叶红色,其余各鳍呈灰白色。

物种对比

生活习性

多栖息于支流中、上游河段的中、下层,在生态环境条件适宜时,易形成较大的种群,在渔业上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生长速度较快,以l—2龄生长最快,l龄鱼体重可长到50—100g。2龄鱼可达150--250g。以硅藻、丝藻和植物碎屑等为主要食料。冬龄鱼性成熟,性成熟最小型体长120mm,体重40g,怀卵量约为2万粒,经产个体怀卵量较大,一般为2—8万粒。生殖季节在4—6月,5月为盛期,常在流水中产卵,卵黄白色,具粘性,常粘附在石砾、树枝和水草上发育孵化。根据其食性可作引种驯化的对象。

分布范围

方氏鲴广泛分布于四川省宜宾市等地区,常生活于支流中上游河段的水体中。据1976-1977年调查材料的分析,嘉陵江约有26种经济鱼类,其中方氏鲴占捕获总尾数799尾的2.63%,为总重量的0.98%;支流东河占其总尾数的10.04%,为总重量的10.92%;支流西河占其总尾数的14.73%,为总重量的15.15%。在西河中除鲤、鲫外,居第三位。

参考资料

方氏鲴的研究.道客巴巴.2024-08-18

方氏鯝.知识.2024-08-18

方氏鲴 Xenocypris fangi Tchang, 1930.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2024-08-18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