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黏膜,也称鼻腔黏膜,是附着在鼻腔内的黏膜。包括嗅区黏膜和呼吸区黏膜,前者约占成人鼻黏膜的1/3。
鼻腔前1/3自前向后的黏膜上皮是:鳞状上皮、移行上皮和假复层柱状上皮(仅部分细胞具有纤毛),鼻腔后2/3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鼻黏膜的总表面积约为0.015m2。鼻腔黏膜的黏液呈弱酸性,pH为5.5~6.5。黏膜表面含大量的纤毛,以约1000次/分的频率向后摆动,对黏膜表面物质的平均清除速度为6mm/min,对鼻腔内保持清洁具有重要作用。此外,鼻黏膜上皮还是机体黏膜免疫系统中非常重要的成员之一,具有高活性酶,尤其是细胞色素P450系统。鼻窦黏膜释放的一氧化氮具有清除细菌的作用。常见的鼻黏膜病变引起的疾病有变应性鼻炎、萎缩性鼻炎等。
组织结构
鼻黏膜包括嗅区黏膜(olfactory region)和呼吸区黏膜(respiratory region),前者约占成人鼻黏膜的1/3。
嗅区黏膜
嗅区黏膜分布在鼻腔顶中部、向下至鼻中隔上部及鼻腔外侧壁上部等嗅裂区域。活体状态下嗅区黏膜略呈棕黄色。嗅区黏膜为假复层无纤毛柱状上皮,由支持细胞、基细胞及嗅细胞组成。嗅细胞为具有嗅毛的双极神经细胞,其顶部的树突呈棒状伸向细胞表面,末端膨大成球状(嗅泡),并由此膨大发出10~30根纤毛,感受嗅觉;其基部伸出细长的轴突,在黏膜固有层形成无髓鞘的神经纤维,穿过筛骨水平板进入颅内,止于嗅球。黏膜固有层中的嗅腺可分泌浆液性物质,辅助嗅觉功能。
呼吸区黏膜
鼻腔前1/3自前向后的黏膜上皮是:鳞状上皮、移行上皮和假复层柱状上皮(仅部分细胞具有纤毛),鼻腔后2/3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呼吸区黏膜的面积为120cm2,厚度为0.3~5mm,主要由四种细胞构成:纤毛柱状上皮细胞,无纤毛的柱状上皮细胞,杯状细胞及基底细胞瘤。纤毛柱状细胞占上皮细胞的20~50%,每个纤毛细胞表面大约有250~300根纤毛,纤毛的长度是5~10μm,厚度是250nm,纤毛由典型的“9+2”微管结构(外围9组成对的二联微管和中央的2条中心微管)和动力蛋白臂组成。在正常时从前向后朝向鼻咽方向的摆动,每根纤毛每分钟约向后运动1000次,主要发挥黏液纤毛清除功能。柱状细胞占上皮细胞的70%,每个柱状细胞表面有300~400根微绒毛,增加细胞的表面积,以保持鼻腔的湿润。杯状细胞占上皮细胞的5~15%,与黏膜下浆液腺、黏液腺一起分泌黏液。
鼻黏膜神经
嗅神经
嗅神经分布于嗅区黏膜。嗅细胞中枢突汇集成多数嗅丝穿经筛板上的筛孔抵达嗅球。嗅神经鞘膜为硬脑膜的延续,损伤嗅区黏膜或继发感染,可沿嗅神经进入颅内,引起鼻源性颅内并发症。
自主神经
鼻黏膜血管的舒缩及腺体分泌均受自主神经控制。交感神经来自颈内动脉交感神经丛组成的岩深神经,副交感神经来自面神经分出的岩浅大神经。两者在翼管内组成翼管神经,后者穿过中颅窝底、途经蝶窦底的外下,于翼突根部出翼管经蝶腭孔进入翼腭窝的蝶腭神经节,然后分支分布于鼻腔。交感神经在神经节内不交换神经元,主司鼻黏膜血管收缩;副交感神经在神经节内交换神经元。该神经主司鼻黏膜血管扩张和腺体分泌。鼻黏膜有丰富的交感神经纤维及副交感神经纤维,正常情况下,鼻腔自主神经的作用相互制约。
生理功能
呼吸功能
鼻阻力
一定的鼻阻力是维持正常鼻通气的前提条件。由于鼻阻力的存在,使进入鼻腔的气流被分为层流和紊流两部分。层流,即气流向后上方向呈弧形流向后鼻孔然后散开,此气流为鼻腔气流的大部分,亦是肺部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部分;层流与鼻腔接触面积大,可以充分发挥鼻腔的加温加湿作用。紊流,即气流在鼻阈后方形成不规则旋涡,是吸入气流的小部分,有利于气体的充分混合,增加气体与鼻腔黏膜之间的相互接触,有利于尘埃等颗粒物质沉降于鼻黏膜。
鼻周期
受双侧下鼻甲黏膜内的容量血管交替性和规律性的收缩与扩张的影响,鼻子间隔2~7小时出现一个周期,称之为生理性鼻甲周期或鼻周期。鼻周期受下丘脑的调节,其传出纤维经翼管神经分布在鼻腔,当鼻腔的气流量增加及紊流增加,黏液纤毛清除功能增加时,阻力减少,鼻腔通畅,反之鼻腔阻力增加,出现鼻塞。鼻周期的生理意义是促使睡眠时反复翻身,有助于解除疲劳。
加温加湿作用
鼻黏膜有大量的腺体,通过鼻黏膜呼吸区上皮下黏液腺和浆液腺的分泌,黏膜上皮内杯状细胞的分泌,嗅上皮下嗅腺的分泌,以及毛细血管的渗出,每天鼻腔可分泌约1000ml的液体,其中70%用于提高吸入空气的湿度,少部分向后流入咽部,经鼻泪管进入鼻腔的泪液也有助于加湿,吸入的空气在进入肺部前湿度提高80%以上。有助于肺泡的气体交换和维持呼吸道黏膜的正常纤毛运动。
过滤及清洁功能
鼻腔的清洁作用主要由鼻黏膜表面的黏液纤毛系统来完成。鼻前庭的鼻毛对空气中较大的粉尘颗粒及细菌有阻挡及过滤作用。较小的尘埃颗粒可随气流的紊流部分沉降,或随层流散落在黏液毯中;其中部分水溶性颗粒可被溶解,不能溶解的则随纤毛摆动到达鼻咽部,被咽下或吐出。
黏液纤毛清除功能
鼻腔鼻窦黏膜大部分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其表面约有250~300根纤毛,长度5~10μm,直径0.3μm,每根纤毛朝鼻咽部摆动的频率约1000次/分。在纤毛的表面覆盖一层黏液毯,其主要成分为无机盐、黏多糖、黏蛋白、溶菌酶、95%的水,黏液毯以每分钟5mm的速率形成由前向后的黏液波,对维持鼻腔正常清洁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黏膜表面体液流变学改变是影响黏液纤毛清除系统功能的另外一个因素。黏膜表面体液流变学的缺陷使黏液纤毛清除系统功能紊乱,有利于细菌等微生物定植,导致局部炎症。黏液流变学特性主要受细胞表面铁离子、水分吸收、腺细胞和杯状细胞的分泌活性和外渗等功能的影响。依赖鼻腔黏膜血管(主要是海绵窦)的舒缩作用,使吸入鼻腔的气流保持相对恒定的温度。依赖鼻腔黏膜中的分泌性上皮(如杯状上皮)的分泌物、各种腺体(如黏液腺、浆液腺、嗅腺等)的分泌物以及毛细血管的适度渗出维持鼻腔生理功能,以利于气流在肺泡的交换。
嗅觉功能
嗅觉系统的组成 嗅觉系统主要由嗅上皮、嗅球和嗅皮层三部分组成。嗅上皮中嗅感觉细胞的周围突伸向黏膜表面,其末端膨大形成的嗅泡带有纤毛,可增加嗅区面积;中枢突无髓鞘,融合形成嗅丝后穿过筛板止于嗅球。嗅球发出轴突形成嗅束位于额叶的嗅沟中,嗅球向后延伸,止于嗅皮层。嗅感觉神经细胞上有嗅受体。日常闻到的气味,是空气中一组不同种类的分子刺激鼻黏膜上嗅觉感受器后所产生的反应,这些分子被称为嗅分子或嗅质。嗅质需与鼻腔嗅黏膜上的嗅受体结合后方可启动嗅觉反应。
免疫功能
非特异性防御机制
鼻黏膜完整的上皮结构构成了呼吸道的第一道机械屏障,可防止有害物质进入黏膜下。此外,鼻黏膜上皮本身具有重要的主动分泌机制,如分泌多种细胞因子等。鼻黏膜上皮还是机体黏膜免疫系统中非常重要的成员之一。正常情况下,鼻黏膜上皮依靠自稳机制处于免疫抑制状态,维持鼻黏膜局部的生理功能;当受到外界有害刺激时,通过局部与全身迅速而准确的信号传递与反馈,激活免疫机制,产生相应的生物活性物质,使局部黏膜处于一种新的平衡之中。上皮结构及鼻内气流的形态维持静态和动态的平衡,可以被物理化学机制调节,包括鼻腔黏液的结构和内容物、黏液纤毛清除、鼻周期以及一氧化氮(NO)导致的血清渗出均有助于免疫防御。上皮细胞是黏液纤毛输送系统及物理屏障的主要细胞,鼻黏膜具有高活性酶,尤其是细胞色素P450系统。鼻窦黏膜释放的NO具有清除细菌的作用。
体液免疫
鼻黏液中除水和电解质外,还有在抗原刺激下产生的免疫球蛋白A(IgA)、IgG、IgM、IgE,可参与鼻黏膜特异性免疫。鼻黏膜的非特异的免疫功能有赖于鼻黏液中天然的免疫物质,主要包括溶菌酶(可攻击革兰阳性菌的细胞壁)、乳铁蛋白(可抑制细菌的生长)和低聚糖类(与细菌结合)。此外,中性粒细胞产生的朊酶类及蛋白水解酶可以破坏细菌及病毒的细胞膜,补体系统激活可以破坏异物的结构,通过吞噬作用破坏病原体。病毒入侵导致胰激肽酶活化,细胞内的细胞因子可阻遏病毒的复制,抑制病毒感染的进程。
细胞免疫
鼻黏膜是固有免疫的主要组成部分,可作为机体的第一道防线,保护黏膜免受感染,除物理屏障和黏液纤毛清除功能外,还是一个复杂的免疫系统,包括微生物菌群、抗微生物的蛋白、损伤相关的分子(如嗜酸性粒细胞衍生神经毒素),通过模式识别受体识别抗原、固有淋巴细胞、上皮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及炎症趋化因子,最终形成获得性免疫系统。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是鼻腔、鼻窦黏膜下组织通过吞噬作用发挥宿主防御功能的主要细胞成分,上皮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也是重要的防御细胞。迁徙的自然杀伤细胞可杀灭感染细胞。在生理条件下,细胞免疫机制在免疫防御的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病原体入侵的情况下,多种免疫活性细胞迁徙到黏膜下组织,增强细胞防御作用。鼻呼吸道黏膜中的特异性免疫系统是淋巴系统的一部分(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固有的淋巴细胞在病毒、细菌和原虫的防御中起主要作用,多见于炎症的黏膜组织,在鼻黏膜的固有免疫中可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鼻的反射功能
鼻腔内神经分布丰富,当鼻黏膜遭受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时,可引起广泛的呼吸及循环系统的反应。包括喷嚏反射、鼻肺反射、鼻泪反射。反应的强度取决于刺激的强度。
常见检查
鼻内镜检查
硬性鼻内镜检查
一套完整的鼻内镜检查系统包括0°、30°、70°及120°的4种视角镜,镜长20~23cm,外径2.7mm(儿童)和4.0mm(成人),同时配有冲洗及吸引系统、视频编辑系统(供做图像摄取及图文处理)、微型电动切割器(powered microdebrider)等。使用时先用1%丁卡因及麻黄碱液收缩并麻醉鼻黏膜,按顺序逐一部位检查。
软管鼻内镜检查
纤维导光鼻内镜,管径很细,可在表面麻醉下经前鼻孔送入鼻腔,术中可随需要将内镜的末端弯曲,进入各鼻道,如中鼻道、半月裂、钩突、筛漏斗等处,观察上颌窦、额窦、筛窦和蝶窦的自然开口及其附近的病变。
影像学检查
CT检查
CT能清晰显示鼻和鼻窦的结构,是鼻内镜手术的导引,CT可显示鼻及鼻窦病变及周围结构,增强CT可显示病变的范围及血供情况。
磁共振成像检查
磁共振成像(MRI)不受骨影干扰,对软组织辨认能力高于CT,能准确判定鼻、鼻窦肿瘤的位置、大小以及浸润程度,并能详细观察肿瘤与周围软组织、淋巴结直接的解剖关系。检查基于局部的解剖特征,尽管鼻腔鼻窦的影像学检查以CT为主,但在下列情况下,MRI和(或)增强MRI对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如巨大鼻窦黏液囊肿出现骨质破坏在CT上表现与恶性肿瘤相似,而MRI的T2WI显示的中等/高信号有助于鉴别诊断,MRI在鼻窦炎出现并发症(例如鼻源性脑膜炎和脑脓肿等)时,脑膜脑膨出、鼻腔及鼻窦的良恶性肿瘤等疾病及其向颅内的侵犯的诊断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另外,脑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共振 imaging,fMRI)也逐步在鼻科学领域有了新进展,如嗅觉功能的研究。
X线检查
鼻窦X线检查由于重叠的骨影干扰较多,细节分辨能力较差,随着CT和MRI的普及,已较少用于临床鼻病的检查。在缺乏CT、MRI等高分辨影像检查设备或某些特殊情况下,仍可使用X线检查法。
相关疾病
变应性鼻炎
变应性鼻炎又称过敏性鼻炎,是特应性(atopic)个体接触致敏原后由IgE介导的以炎性介质(主要是组胺)释放、有免疫活性细胞和细胞因子等参与的鼻黏膜慢性炎症反应性疾病,以鼻痒、喷嚏、鼻分泌亢进、鼻黏膜肿胀等为其主要特点,其在普通人群的患病率为10%~25%。可用鼻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糖皮质激素抗变态反应的药理学作用包括抑制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黏膜炎症反应;减少嗜酸性粒细胞数目;稳定鼻黏膜上皮和血管内皮屏障;降低受体的敏感性,如腺体胆碱能受体的敏感性。鼻用糖皮质激素因在局部吸收,故全身生物利用度低,起效快,安全性好。该类激素的局部副作用包括鼻出血等。
萎缩性鼻炎
萎缩性鼻炎是以鼻黏膜萎缩或退行性变为其组织病理学特征的一类特殊的鼻炎。原发性萎缩性鼻炎发展缓慢,病程长。女性多见,体质瘦弱者较健壮者多见。本病特征为鼻黏膜萎缩、嗅觉减退或消失和鼻腔大量结痂形成,严重者鼻甲骨膜和骨质亦发生萎缩。黏膜萎缩性改变可向下发展延伸到鼻咽、口咽、喉咽等黏膜。此病还可能与营养不良、内分泌紊乱和不良生活习惯有关。该病无特效疗法,多采用局部洗鼻和全身综合治疗。鼻腔冲洗时可选用温热生理盐水冲洗,每天1~2次。旨在清洁鼻腔、除去脓痂和臭味。鼻内用药方面,可用复方薄荷油、液状石蜡、鱼肝油等滴鼻剂,可润滑黏膜、促进黏膜血液循环和软化脓痂便于擤出;还可用1%链霉素滴鼻,以抑制细菌生长、减少炎性糜烂和利于上皮生长。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