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卖刀,出自施耐庵小说《水浒传》中的第十一回“梁山泊林冲落草 汴京城杨志卖刀”。该故事讲述了杨志被高俅赶出了殿帅府后因为身上没钱不得不卖掉祖传的宝刀,却遇到了恶霸牛二百般刁难的故事。
在《水浒传》中,宝刀是人才的象征,卖刀则是好汉寻求人生价值体现的隐喻。“杨志卖刀”的故事是众多梁山好汉命运的缩影,他们在黑暗的社会政治环境下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从一开始宝刀蒙尘、明珠暗投,到最后弃暗投明、替天行道,富有深刻的思想意蕴。
故事相关
历史上,杨志实有其人。梁山一百单八将,大多出于虚构,只有少数好汉的姓名事迹见诸史籍,杨志是其中之一。关于杨志的本事,余嘉锡先生《宋江三十六人考实》一文有较为详细的考证。该文援引史传,指出早期水浒故事的三十六员好汉中,姓名有史可考者仅十有四人。14人中,“除宋江外,考其平生事迹,可确定为梁山泊降将者,杨志、史斌(疑即史进)二人而已”。
“杨志卖刀”的故事最早见于《宣和遗事》,其中记载“杨志卖刀”的故事发生在阜阳市, 时间在宣和二年(1120年),该书的《前集》“宣和四年”条下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不但指出了“杨志卖刀”的故事的时间地点 , 而且将其前因后果都交代得非常清楚。《宣和遗事》记载了关于宋江等人造反的情节,事情大都有事实依据,更是后来长篇小说《水浒传》的前身。
按照《宣和遗事》的记载,梁山好汉轰轰烈烈的事迹是从十二指使押运花石纲开始的。先是朱运花石纲时,派遣杨志等十二人前往太湖等处押人夫搬运花石纲,“那十二人领了文字,结义为兄弟,誓有灾厄,各相救援”。后来,李进义等十人押运花石纲平安抵达京城,只有孙立落在后面。杨志在颍州久候孙立不至,为雪所阻,旅途困顿,“未免将一口宝刀出市货卖。终日价无人商量。行至日,遇一个恶少后生,要买宝刀,两个交口厮争,那后生被杨志挥刀一,只见颈随刀落”。这段文字简洁有力,描述了杨志卖刀杀人的过程,展现了杨志勇武强悍的性格。之后杨志虽然得到太守同情,免于一死,但也从军官沦为囚犯。杨志是因为兄弟之情而落难的,他的义气不仅感动了孙立,也感动了李进义等其他弟兄,于是他们相约救出杨志,抛弃功名,一起落草为寇。
故事简述
杨志本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业之孙,武举出身,做过殿司制使官,因失陷花石纲开始逃难。因为听说朝廷赦免罪犯,想要带着财物上东京枢密院打点,求复官职。财帛使尽,好不容易见到殿帅高俅,想得到与自己身份相称的职位和军务,却遭到了的拒绝,被发怒的高赶出了殿帅府。
此时的杨志回想起了王伦的劝告,只觉得洗清冤屈无望,又因为高俅的刻薄,对自身一身本事无处使而感到不平,已经对东京之行十分失望了。
盘缠用尽,杨志在东京已经无法容身。身边没有什么值钱的物品,只有祖上留下的一口随身携带的宝刀,无奈之下,杨志想卖了宝刀离开东京,寻个安身之地。
杨志他带着宝刀,走到马行街内,站了两个时辰,没有一个人过问。直到快晌午时分,杨志不得已转去天汉州桥卖刀,遇上了“牛二”牛二。杨志耐着性子和牛二周旋,但牛二处处刁难,遇到这个泼皮,杨志穷途末路,也不想卖刀了。可牛二偏要买,没钱的同时还在挑衅杨志。两人便打了起来,中途杨志一时失手,让牛二死于刀下。
故事原文
杨志闷闷不已,回到客店中,思量:“王伦劝俺,也见得是。只为洒家清白姓字,不肯将父母遗体来玷污了。指望把一身本事,边庭上一枪一刀,博个封妻荫子,也与祖宗争口气;不想又吃这一闪。高俅,你忒毒害,恁地刻薄!”心中烦恼了一回。在客店里又住几日,盘缠都使尽了。正是:
花石纲原没纪纲,奸邪到底困忠良。早知廊庙当权重,不若山林聚义长。
杨志寻思道:“却是恁地好?只有祖上留下这口宝刀,从来跟着洒家,如今事急无措,只得拿去街上货卖得千百贯钱钞,好做盘缠,投往他处安身。”当日将了宝刀,插了草标儿,上市去卖,走到马行街内,立了两个时辰,并无一个人问。将立到晌午时分,转来到天汉州桥热闹处去卖。杨志立未久,只见两边的人都跑入河下巷内去躲。杨志看时,只见都乱撺,口里说道:“快躲了!大虫来也!”杨志道:“好作怪!这等一片锦城池,却那得大虫来!”当下立住脚看时,只见远远地黑凛凛一大汉,吃得半醉,一步一步撞将来。杨志看那人时,形貌生得粗陋。
原来这人是京师有名的破落户泼皮,叫做牛二牛二,专在街上撒泼、行凶、撞闹,连为几头官司,开封府也治他不下,以此满城人见那厮来都躲了。
却说牛二抢到杨志面前,就手里把那口宝刀扯将出来,问道:“汉子,你这刀要卖几钱?”杨志道:“祖上留下宝刀,要卖三千贯。”牛二喝道:“甚么鸟刀,要卖许多钱!我三十文买一把,也切得肉,切得豆腐。你的鸟刀有甚好处,叫做宝刀!”杨志道:“洒家的须不是店上卖的白铁刀,这是宝刀。”牛二道:“怎的唤做宝刀?”杨志道:“第一件,砍铜剁铁,刀口不卷;第二件,吹毛得过;第三件,杀人刀上没血。”牛二道:“你敢剁铜钱么?”杨志道:“你便将来剁与你看。”
牛二便去州桥下香椒铺里讨了二十文当三钱,一垛儿将来放在州桥栏干上,叫杨志道:“汉子,你若剁得开时,我还你三千贯。”那时看的人,虽然不敢近前,向远远地围住了望。杨志道:“这个直得甚么?”把衣袖卷起,拿刀在手,看的较准,只一刀,把铜钱剁做两半,众人都喝采。牛二道:“喝甚么鸟采!你且说第二件是甚么?”杨志道:“吹毛得过:若把几根头发,望刀口上只一吹,齐齐都断。”牛二道:“我不信。”自把头上拔下一把头发,递与杨志,“你且吹我看。”杨志左手接过头发,照着刀口上尽气力一吹,那头发都做两段,纷纷飘下地来,众人喝采,看的人越多了。牛二又问:“第三件是甚么?”杨志道:“杀人刀上没血。”牛二道:“怎么杀人刀上没血?”杨志道:“把人一刀砍了,并无血痕,只是个快。”牛二道:“我不信,你把刀来剁一个人我看。”杨志道:“禁城之中,如何敢杀人?你不信时,取一只狗来杀与你看。”牛二道:“你说杀人,不曾说杀狗!”杨志道:“你不买便罢,只管缠人做甚么?”牛二道:“你将来我看。”杨志道:“你只顾没了当,洒家又不是你撩拨的!”牛二道:“你敢杀我?”杨志道:“和你往日无冤,昔日无仇,一物不成两物,现在没来由杀你做甚么?”
牛二紧揪住杨志说道:“我偏要买你这口刀。”杨志道:“你要买,将钱来。”牛二道:“我没钱。”杨志道:“你没钱,揪住洒家怎地?”牛二道:“我要你这口刀。”杨志道:“我不与你。”牛二道:“你好男子,剁我一刀。”杨志大怒,把牛二推了一交。牛二爬将起来,钻入杨志怀里。杨志叫道:“街坊邻舍,都是证见:杨志无盘缠,自卖这口刀,这个泼皮强夺洒家的刀,又把俺打。”街坊人都怕这牛二,谁敢向前来劝。牛二喝道:“你说我打你,便打杀直甚么?”口里说,一面挥起右手一拳打来,杨志霍地躲过,拿着刀抢入来,一时性起,望牛二嗓根上个着,扑地倒了。杨志赶入去,把牛二胸脯上又连搠了两刀,血流满地,死在地上。
人物介绍
杨志
杨志是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青面兽,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武举出身。
牛二
“牛二”在小说《水浒传》中描写的是宋代皇城里一个无赖、泼皮,绰号“没毛大虫”。牛二在被杨志卖刀的时候杀死,他在文章中的作用是推动情节的发展。
作者简介
施耐庵,钱塘或武林(今浙江杭州)人,生活时代推测为元末明初。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作者,《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是施耐庵的学生,一直在淮安与恩师学习,探讨文学创作,并照顾恩师直至去世。(关于施耐庵的生平记载极少,不少记载还有过多矛盾,目前最为准确的记载应为其墓志,施耐庵为元末进士,曾经于杭州为官二年,因不满官场黑暗而弃官回乡,在淮安著书立说)
作品简介
《水浒传》,又称《水浒》、《忠义水浒传》、《水浒全传》,是中国古典章回小说“四大名著”之一,由施耐庵、罗贯中合著。《水浒传》叙述了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英雄人物在梁山水泊聚众起义的故事。小说通过生动的艺术描写反映了梁山英雄起义从发生、发展到失败的全过程。它深刻地挖掘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成功地塑造了起义英雄的群像,也具体地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原因。
故事影响
现代商业影响
《水浒传》中的杨志卖刀体现了现代营销思想, 但是他的营销结果是失败的, 主要是促销时所作的承诺超出了法律的规定。杨志在热闹地段天汉州桥上卖刀, 这里客流量大, 潜在的消费需求也大,也准备了优质的产品宝刀, 同时制定了一个合适的价格, 接着杨志进行了功能展示, 目的在于使顾客了解产品的特点, 认可其价值超凡。但杨志在进行产品的功能展示时所承诺产品所具有的第三大特点却难以实现, 这样就违背了社会道德和法律。正因为如此,杨志卖刀以失败告终。所以承诺首先要符合实际, 有能力实现;其次, 承诺的内容应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和国家法律的限制。
人文影响
在《水浒传》中,宝刀是人才的象征,卖刀则是好汉在兜售自己的才能,寻求人生价值的实现。“杨志卖刀”不再是一个孤立的情节,而是杨志整个命运的写照,同时也是多数梁山好汉命运的共同写照。《水浒传》通过“杨志卖刀”这样一个典型的故事情节,表现了对好汉人生价值的深切关怀与思考。正如杨志为实现宝刀的价值,不得不杀死泼皮牛二一样,梁山好汉要体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和尊严,也要与现实社会中丑恶的一面有一番冲突和较量。梁山好汉怀揣忠义的理想,最终面对的是悲怆的结局,这其中,隐含了对当时的社会制度和最高统治者最严厉的批判。
相关争议
“杨志卖刀”是《水浒传》中的著名故事, 这个故事并不是虚构的, 而是一个发生在颍州 (今安徽阜阳) 的真实事件。原因有三个。第一, 《宣和遗事》明确记载这个故事发生在宣和二年 (1120) 初春, 地点在州;第二, 结合主人公的身份和宋代水路交通、地理方位等各方面情况看, 《宣和遗事》的记载是合乎情理的;第三, 《水浒传》把“杨志卖刀”说成是发生在开封的故事则存在着明显的不合理因素。故事发生的地点不是《水浒传》中所说的汴京城 (今河南开封) , 而是汴京东南五百里的颍州 (今安徽阜阳) 。
“杨志卖刀”的故事最早见于《宣和遗事》, 该书《前集》“宣和四年”条下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故事明确指出“杨志卖刀”的故事发生在阜阳市, 时间在宣和二年 (1120) , 而且将其前因后果都交代得非常清楚。而且《大宋宣和遗事》所载“杨志卖刀”故事和当时各方面的背景吻合,同时《水浒传》对“杨志卖刀”的表述上有诸多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不合理因素,所以杨志卖刀是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但与水浒传中所描绘的故事“杨志卖刀”有些地方存在些许差异。《宣和遗事》中宋江等人造反的情节, 是长篇小说《水浒传》的前身, 并且书中所记载的事情大都有事实依据, 跟其它向壁虚构的“小说”不可同日而语,在没有更有力的反证的前提下, 我们不应该轻易否定这个故事的真实性。
参考资料
水浒传 作者: 施耐庵.中华典藏网 水浒传.2023-10-17
从“杨志卖刀”看《水浒传》的象征叙事.中国知网.2023-10-19
“杨志卖刀”的历史性考察.中国知网.2023-10-19
《水浒传》中“杨志卖刀”的前因后果.光明网.2023-10-19
第十一回 梁山泊林冲落草 汴京城杨志卖刀.中华典藏网.2023-10-24
施耐庵.中国社会科学词条库.2023-10-24
施耐庵.淮安区人民政府.2023-10-19
水浒传.豆瓣读书.2023-10-17
从杨志卖刀谈商业承诺的运行.中国知网.2023-10-19
从“杨志卖刀”看《水浒传》的象征叙事.中国知网.2023-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