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花笺记

《花笺记》是伯虎(唐寅)演唱的一首关于民族文化传承的歌曲。

歌曲《花笺记》改编自木鱼歌唱本《花笺记》,将《花笺记》的爱情故事浓缩于一首古风歌曲之中,易于传唱,以新颖的、容易接受的形式来弘扬、传播东莞市的本土文化。

歌曲背景

伯虎(唐寅):衷心感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鱼歌”代表性传承人李仲球老师的大力支持,感谢陈贺州,李建衡两位老师为歌曲《花笺记》作出的精彩创作和辛勤付出,感谢所有关心、扶持歌曲《花笺记》的前辈和朋友!

木鱼歌又称“摸鱼歌”、“沐浴歌”,属弹词类曲种,唱时多用三弦琴伴奏……是流行于广东粤语地区,尤其是东坑镇及东莞地区的曲艺曲种。(据东坑镇木鱼歌传习所所编《木鱼歌》)2011年,木鱼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花笺记》是明代的一部木鱼歌唱本,也是明代一部优美、典雅、感人的文学名著,写的是梁亦沧与杨瑶仙的坚贞的爱情故事。十九世纪德国著名文学家约翰·歌德读过《花笺记》后深受感动,写出著名的《中德四季与晨昏合咏》十四首(其中第八首关于柳树的意象直接脱胎于《花笺记》)。《花笺记》与东莞市有很深的渊源,最早品评 《花笺记》的钟映雪是明代东莞人,东莞著名文史学家杨宝霖先生认为《花笺记》是东莞人的作品。

歌曲《花笺记》改编自木鱼歌唱本《花笺记》,将《花笺记》的爱情故事浓缩于一首古风歌曲之中,易于传唱,以新颖的、容易接受的形式来弘扬、传播东莞的本土文化。歌曲《花笺记》更有幸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鱼歌”代表性传承人李仲球老师厚爱,同意使用他演唱的《花笺记》原文,让听众可以细心品鉴悠扬的、原汁原味的东莞市木鱼歌韵味。

《花笺记》梗概:梁亦沧到姚府祝寿,在牡丹亭遇见正在下棋的杨瑶仙,一见钟情,倾慕不已。为接近佳人,梁亦沧不惜千金购下与杨府相邻的一座花园作为书房。梁亦沧拜访杨父时,在杨府望波亭读到杨瑶仙写在花笺上的咏柳诗,梁亦沧和诗一首,诗中写到对杨瑶仙的仰慕和别离的凄惨,他亦偷偷藏起两张杨瑶仙的花笺作为留念。经杨瑶仙奴婢通传,杨瑶仙得知梁亦沧对自己的爱慕,慢慢爱上梁亦沧。中秋节,梁亦沧和杨瑶仙在看云亭互诉衷情,在花笺上写下双方盟誓,各留一张作证。另一方面,梁父与刘家结亲,要求梁亦沧娶刘氏女,而杨父奉旨征胡,杨瑶仙只能离开家乡,在京城寄人篱下。梁亦沧、杨瑶仙的心里虽然各有误会,但都决心以死守护誓言。后来,梁亦沧高中探花,身入翰林院,在京城的花苑里与杨瑶仙重逢,得知杨父被胡人围困,决定出征以救杨父。在经历生死之险后,梁亦沧和杨父战胜胡人凯旋,梁亦沧得到皇帝赐婚,梁亦沧与杨瑶仙爱侣团圆、共谐连理。

歌词

引子:起凭危栏纳晚凉,晚风吹送白莲香。(李仲球木鱼歌《花笺记》选段)

白纱裙衬白罗裳,似仙人容妆

牡丹亭玉指敲棋,笑靥韵味长

一霎相逢,空余惆怅

花前月下苦相思,断人肠

花笺上咏柳诗篇,丽句压群芳

望波亭提笔和诗,诉别离景况

独倚垂杨,对花自叹

花在眼前人不见,暗自悲伤

对花笺,空流下泪千行

人消瘦,愁满腔向谁讲

夜深秋风凉,明月照进芸窗

苦思量,玉人今在何方

戏腔:玉人珠泪涟,新恨上眉尖。十六春光怨空闲,绿鬓朱颜得几年。

中秋夜尽表衷情,情深动红颜

看云亭对月盟誓,誓言写花笺

情意绵绵,明月可鉴

唯愿百年守初心,毋改变

西风卷孤雁离群,玉人隔云天

翰林苑异乡重逢,叹情深缘浅

千山走遍,情义弥坚

花笺誓两不相忘,共盼团圆

对花笺,长追忆在花前

笺上誓,一字字记心间

命运虽倒颠,世途无尽艰险

舍生死,为玉人践誓言

(两心坚,守誓言终团圆)

演职员表

职员表

参考资料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