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在

王文在(1834~1889),字念堂,号杏坞,中国山西省稷山县坞堆村人。清同治七年戊辰(1868年)科探花。

爱新觉罗·旻宁十四年(1834年),文在生于书香门第耕读之家,自幼聪敏好学。七岁能咏《千家诗》百首,十一岁即将《三字经》读得烂熟,随后曾中贡生、举人。清同治七年(1868年)戊辰科殿试居一甲第三名探花,钦点翰林院编修。1874年政历湖南省大主考,1875年授湖北学政。清朝末年,他先后在河津书院、河东书院、太原晋阳书院及令德堂书院讲学十余年。

1889年,因积劳过度,逝世于书院,归葬于坞堆村,享年56岁。

人物生平

探花王文在(1834年~1889年),字念堂,号杏坞,稷山县坞堆村桃源堡人,生于爱新觉罗·旻宁十四年(1834年),出身于书香门第之家。王文在4岁半时开始识字,从父读《三字经》,晨教而暮熟;7岁能咏《千家诗》,过目成诵;11岁读完《十三经》;12岁能写八股文,行吟坐诵,手不释卷;24岁科试第一名,先后考中贡生、举人;29岁保和殿复试第一名;清同治七年(1868年)戊辰科殿试居一甲第三名探花,钦点翰林院编修。时至今日,他在乡梓教坛仍享有很高的声望,坞堆村门楼也以“探花故里”命名。

1874年政历湖南省大主考,1875年授湖北学政。文在自中探花后,主要从事教育工作,先后主讲河津文清书院、河东书院以及太原市、令德堂书院十余年。院中中试者每每少则七八人,多则不下十余人,其主讲声誉在全省和陕西省颇传。其间文在曾写有不少散文、诗词和对联,而书法笔功尤精,连慈禧也赞其为“文冠七品,笔压三班。”

主要成就

义修陡坡捐资赈灾

稷山县流传着一句话:“下了坞堆坡,秀才比驴多。”反映了乡民对文化教育的重视。当时通往县城的柳沟坡沟深坡陡,仅有一条小道。平时只有行人和牲畜能够通行,连马车都难以通过,雨雪天更难行走。一次,王文在去县城考试,路经此处,便对随行人员说:“吾若得志,必使险隘成为坦途,以利父老乡亲。”王文在考中探花后,便自费组织乡民修路,一切开支均由自己承担。地方官员与众乡绅在其感召下,纷纷捐资。直到1960年,此路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

王文在在湖北武昌任学政时,苏皖一带遭遇水灾,清廷封他为赈济钦差,督办赈灾。王文在体恤民情,日夜操劳,认真督办,不仅两袖清风,而且自捐俸禄五百两黄金,受到当地百姓称赞。新中国成立初期,有人从皖归来,谈到在当地仍留有乡民为王文在建的功德庙。

颂扬维新德高身正

受维新思想影响,王文在撰写了《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等政论文章。文中提出“为政在人,取人以身(德)”的主旨,批评封建世袭制度,主张公举贤士;批评仰承权势,倡导开创维新;批评轻信人言,强调遍访隐士;斥责是非不分、碌碌误国官吏,阐明亲贤臣、远小人,实施任人唯德。此文在同治三年山西省乡试中,是难得的佳篇力作。

同治十二年,王文在赴云南省主考。当时科场舞弊之风日盛,他多次斥退行贿权贵,不受诱惑,始终对试题守口如瓶。有些官员便指使人在他的住处写下“虎去山还在”。王文在看到后十分气愤,立即命人取来笔墨写道:“山在虎还来。”使当地土豪恶霸受到震慑。

文章书法名冠海内

王文在的文章书法名扬海内,墨宝被世人珍藏。市河东博物馆有其行书楹联:“径无凡草惟生竹,气似灵犀可辟。”其小楷(上图)功力深厚,属馆阁体,乃时代使然。当时考试要求字体工整,尤其是对基本功要求很高,今人难以企及。

清代末年,封建统治阶级的腐败无能激起爱国知识分子的普遍不满。王文在痛心疾首,决定弃政从教,培养人才。他先后在河津书院、河东书院、太原晋阳书院及令德堂书院讲学十余年,学员累计中试者六七十人,其中不乏有志之士、治国之才。他呕心沥血,认真讲学,哺育英才,56岁时,因积劳过度,逝世于书院,归葬于坞堆村。

轶事典故

借贷济灾

光绪三年夏,华北大旱,民不聊生。王文在归乡后,慷慨赈济,先赠家乡父老粮食,继而熬粥施舍,并在村边官道舍茶饭二年多,耗尽家财,借贷度日,数年后方还清债务。

孝母不改

王文在每次归来见到母亲在厨房辛勤劳作,他总会抢过风匣的把手,亲自替母亲扇风以减轻她的劳累。在日常生活中,他始终不忘关心问候父母的安康。当他中得探花之后,每次回乡省亲,都坚持亲自为母亲端饭、洗衣,甚至打扫母亲的房间。

斧锯桌凳

王文在发现自己家侄男子弟、姑嫂姐妹违反庙规,搬拿高脚桌凳影响看戏秩序,果断采取行动。他命令家中佣人在戏开演前锯掉自家人的违规桌凳,严正庙规。

修坡造福

王文在中探花后,不忘幼时艰难行路经历,决定大修县城南柳沟坡。此坡原为狭窄险要通道,他自掏腰包并感召众人资助,历时一年多将其拓宽成丰田坦途,实现了儿时“使险隘成坦途”的承诺,造福乡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