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洱海四须鲃

洱海四须是四须鲃属的一种鱼类,该鱼类以其独特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而著称,是研究生物多样性和水域生态的重要物种,淡水生。

形态特征

洱海四须鲃体延长,侧扁,背部及腹部轮廓线呈弧形。头中等大,侧扁,头向前稍尖,头后稍隆起。吻圆钝,在鼻孔前方稍凹陷,吻长短于眼后头长,吻皮止于上唇基部,在前眶骨前缘有一浅沟斜向口角。须2对,均发达,吻须较短或等长,向后到达眼的前半部,颌须向后伸到达瞳孔之后或眼后缘(小鱼较长)。口中等大,亚下位,口裂呈马蹄形,上颌稍长于下颌,上颌后伸达鼻孔或眼前缘的垂直线(小鱼)。两口角间距等于或小于眼径。唇简单,上下唇在口角处相连,下唇前端常具一浅缺刻,但缺角质边缘,唇后沟向前直伸,但左右分离,其间距等于或稍小于眼径。眼较大,侧上前位;眼间宽,稍外凸。鼻孔位于眼的前上方,距眼前缘较距吻端为近。鳃膜在前鳃盖骨后缘下方与鳃峡相连,鳃峡狭,其间距约为眼径的1/2。鳃耙短,其顶端有的分叉,排列稀疏。下咽告侧扁,顶端尖,呈钩状,排列较稀。

背鳍条数为4,7~8;胸鳍条数为1,14~16;腹鳍条数为1,7~8;臀鳍条数为3,5。下咽齿排列为3行,具体数目为2.3.5-5.3.2。侧线鳞数为34-39,背鳍前鳞数为11~15,围尾柄鳞数为14~18,多数为16。标准长为体高的3.11~3.8倍,为头长的3.7~4.85倍,为尾柄长的4.7~7.26倍,为尾柄高的8.2~11.2倍。头长为吻长的2.9~4.1倍,为眼径的3.3~5.7倍,为眼间距的2.7~3.6倍。

背鳍外缘内回,末根不分枝鳍条粗硬,后缘锯齿粗壮,全刺的长约等于头长,背鳍起点距尾鳍基纳等于至鼻孔或眼中央的距离。腹鳍长比头短,其起点在背鳍起点垂直线之前,相距2~3个鳞片,后伸不达臀鳍起点,相距约2~3个鳞片。胸鳍尖形,比腹鳍稍长,但比头长为小,后仰不达腹鳍起点,相距约1~2个鳞片。臀鳍外缘微凹,起点在于从尾鳍基到腹鳍起点的中点或稍近后者,后伸不达尾鳍基。尾鳍分叉,尖形,上下叶约等长,其最长鳍条约为最短鳍条的2倍强。肛门紧接臀鳍起点前方。

鳞中等大,胸部鳞比体侧的较小。腹鳍基具一长形腋鳞,背鳍及臀鳍基部具鳞鞘。侧线完全,前部呈弧形,向后平直伸达尾鳍基中点。腹膜灰黑色。鳔2室,前室短,后室长,约为前室的1.4~1.8倍。肠细长,约为标准长的2.0~3.5倍。雄鱼在生殖季节,不但吻端有密集细小的珠星,而且头背部、鳃盖外表、前眶骨外表及体侧背部的鳞、尾鳍外边的鳍条都有细小珠星。

背侧青黑色,腹侧灰白色,体侧每个鳞片均有黑色边缘,尾鳍基常有一黑色斑块。肩部有一黑色斜带(有时不显著),背鳍膜有黑色垂直条,尾鳍外侧鳍条有黑色条。

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于云南洱海、云南下关、漾濞彝族自治县、瓦窑等地,属于澜沧江水系。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