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金佛山荚蒾

金佛山荚(学名:荚蒾属 chinshanense)是五福花科荚蒾属的植物,是中国的特有植物。金佛山荚蒾具有繁茂而洁白的小花、鲜红夺目的果实,可作为庭园观赏树种开发;由于其生命力极强,是为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的优良乡土树种;还可食用、做饲料等。

形态特征

灌木,高达5米;幼叶下面、叶柄和花序均被由灰白色或黄白色簇状毛组成的绒毛;小枝浑圆,当年小枝被黄白色或浅褐色绒毛,二年生小枝浅褐色而无毛,散生小皮孔。叶纸质至厚纸质,披针状矩圆形或狭矩圆形,长5-10 (-15)厘米,顶端稍尖或钝形,基部圆形或微心形,全缘,稀具少数不明显小齿,上面暗绿色,无毛或幼时中脉及侧脉散生短毛,老叶下面变灰褐色,侧脉7-10对,近缘处互相网结,上面凹陷(幼叶较明显),下面凸起,小脉上面稍凹陷或不明显;叶柄长1-2厘米。

聚伞花序直径4-6(-8)厘米,总花梗长1-2.5厘米,第一级辐射枝通常5-7条,几等长,花通常生于第二级辐射枝上,有短柄;萼筒矩圆状卵圆形,长约2.5毫米,多少被簇状毛,萼齿宽卵形,顶钝圆,疏生簇状毛;花冠白色,辐状,直径约7毫米,外面疏被簇状毛,筒部长约3毫米;裂片圆卵形或近圆形,长约2毫米;雄蕊略高出花冠,花药宽椭圆形,长约1毫米;花柱略高出萼齿或几等长,红色。果实先红色后变黑色,长圆状卵圆形;核甚扁,长8-9毫米,直径4-5毫米,有2条背沟和3条腹沟。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大陆的甘肃省陕西省贵州省云南省四川省等地。

栖息环境

生长于海拔100米至1,900米的地区,见于山坡疏林及灌丛中。

生长习性

金佛山荚蒾种子的发芽历时时间较长,为150-240天。种子发芽后有很发达的根系且有较高的根冠比,这与其他植物种子的发芽有明显的区别,这也是该植物在缺水少土的喀斯特地区能繁茂生长的主要原因之一。花期4-5月(有时秋季也开花),果熟期7月。

繁殖方法

金佛山荚蒾可采用种子繁殖,但是种子因胚休眠而不易发芽。先低温后高温(5-25℃,处理时先在5℃条件下60天,再进更高的温度)和一直处于暖温20℃条件下都可以打破金佛山荚蒾种子的休眠,其中先低温后高温处理发芽率可达67.7%;暖温20℃处理发芽率为33.3.%。

主要价值

生态:金佛山荚蒾在中国贵州喀斯特地区普遍分布,生命力极强,是喀斯特灌木林中重要的优势树种。金佛山荚莲在喀斯特地区表现优良,在灌木林中连片分布,形成金佛山荚蒾天然群落;在乔木林的灌木层也处于优势地位,是为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的优良乡土树种

观赏:金佛山荚蒾具有繁茂而洁白的小花、鲜红夺目的果实,可作为庭园观赏树种开发。

其他:金佛山荚蒾还可食用、做饲料等。

植物学史

金佛山荚蒾是以重庆市周边的景区金佛山命名的,因为该种的模式标本就是采自金佛山的,拉丁学名中的“chinshanense”就是金佛山的意思。

从“荚蒾属 rosthornii Graebn.”的原始形态描述来看,它比较符合金佛山荚蒾而不同于皱叶荚蒾(Viburnum rhytidophyllum Hemsl. A. Rehder)在《Sarg. Pl. Wils. 1: 110. 1911》所引证的一个“Viburnum rosthornii Graebn. ” 的标本(Wilson 4497),也应该是金佛山荚蒾。

H. Handel-Mazzetti在《Symbolae Sinicae 7: 1036. 1936》中把“Viburnum cavaleriei Levl.”归并于金佛山荚蒾作为异名。从“荚蒾属 cavaleriei Levl.”的模式标本(J. Cavalerie 977)照片来看,外形确与金佛山荚蒾非常相似。但Rehder在《Journ. Arn. Arb. 16: 329. 1935, et ibid. 18: 250. 1937》却认为“Viburnum cavaleriei Levl.”萼筒无毛,而金佛山荚蒾萼筒多少有毛,两者不尽相同。Lauener(Notes Bot. Gard. Edinb. 32 (1): 101. 1972)也把它视为独立的种。《中国植物志》编者认为萼筒有毛或无毛可能是一种变异,故仍按H. Handel-Mazzetti的意见将“荚蒾属 cavaleriei Levl.”列为金佛山荚蒾的异名。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