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季嗣诚

季嗣诚(1883年至1955年),字怡陶、化斋,山东省临清市官庄人,国学大师季羡林的九叔。他早年到济南打拼,考入山东武备学堂,毕业后在济南黄河河务局工作。成功跳出龙门后,季嗣诚并没有忘记还在家乡务农的哥哥季嗣廉,于是在他的帮助下,6岁的侄儿季羡林被接到省城培养。在季羡林的成长过程中,叔父季嗣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基本介绍

因为父母早逝,季羡林的父亲季嗣廉、九叔季嗣诚少年时生计窘迫,伯父季汝基曾养育过他俩,对他俩给予抚慰、扶持、关照,并教他俩念书认字。后来长大之后,在村子里混不下去,兄弟俩就到济南谋生。清平县志第五册对季嗣诚的记载十分简略,只说他“山东武备学堂毕业,入山东测量局见习,任测绘学教员、河务工程等职。”季嗣诚聪明过人,武备学堂毕业之后,很快在黄河河务局站稳了脚跟,先后任过工程科科长、下游总段长、清河水文站站长等职,并成为山东省治黄四大工程师之一。他酷爱学习,读过大量文言文典籍,对宋明理学颇有研究;他自学成材,多才多艺,能撰文、作诗(有诗集传世)、填词,能刻印,还写得一笔好字。他把六岁的侄子季羡林从临清市接到济南读书,对其耳提面命管教甚严,并不惜花贵重金,让其课外参加私人办的古文讲习班和“尚实英文学社”。不仅如此,他还亲自选编,亲自手抄了一本厚厚的《课侄选文》,并亲自给季羡林讲解。季羡林晚年在《病榻杂记》一书中深情地回忆说:“叔父把我接到济南读书,这可以说是我一生中最关键的一个转折点。”又说:“在北园山大高中时期,我有一个同班同学,名叫叶建桪,记忆力特强。但是,两年考了四次,我总是全班状元,他总屈居榜眼,原因就是其他杂课他都能得高分,独独英文和国文,他再聪明也是上不去,就因为他根底不行。我的英文之所以能有点根底,同尚实的教育是紧密相连的。国文则同叔父的教育和徐金台先生是分不开的。”叔父的熏陶,大概因为是潜移默化的,所以季羡林先生在自己的自传里,没有多么注重,读者也忽视了这一点。从一个穷人家里,走出一位世界著名的大师,季嗣诚的教育、家学是起了至关重要作用的。

人物评价

季羡林:“叔父是一个非常有天才的人。他并没有受过什么正规教育。在颠沛流离中,完全靠自学,获得了知识和本领。他能作诗,能填词,能写字,能刻图章。中国古书也读了不少。按照他的出身,他无论如何也不应该对宋明理学发生兴趣,然而他竟然发生了兴趣,而且还极为浓烈,非同一般。这件事我至今大惑不解。我每看到他正襟危坐,威仪俨然,在读《皇清经解》一类十分枯燥的书时,我都觉得滑稽可笑。”

参考资料

少小离家 学贯中西.新浪新闻.2023-12-05

季羡林家书里的济南往事.百家号.2024-08-10

季羡林先生的家学渊源(之一).山东大学新闻网.2024-08-10

季羡林笔下的叔父季嗣诚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百家号.2024-08-10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