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脊蛇(学名:Achalinus formosanus),又名台湾标蛇,是游蛇科脊蛇属的爬行纲,是台湾的特有亚种。该物种分布于台湾本岛和琉球群岛,模式产地位于台湾中部。其种加词“formosanus”意为“台湾的”。
形态特征
背鳞中段27行,颊鳞长约为高的3倍。
全长(720+140)mm。体细长,头颈区分不明显。生活时背面棕黑色,最外行背鳞中部色浅。唇缘、腹面及尾下黄白色,鳞缘黑色。鼻间鳞沟短于前额鳞沟;颊鳞长度约为高的3倍,后端入眶;没有眶前鳞及眶后鳞;鳞2+2,上枚前颞鳞入眶;上唇鳞6, 3-2-1式,由前向后依次增大,最后一枚长约等于前5枚之和。
第一对下唇鳞在颏鳞之后彼此相切,下唇鳞6,前3对切前颔片,颔片2-3对;背鳞起棱,披针形,略具金属光泽,27-27-25行;腹鳞158-184,平均171.2;肛鳞完整,尾下鳞单行,61-83枚,平均69. 6。
上颌齿每侧约15枚。
生活习性
栖息于中、高海拔山区,喜欢在阔叶林和混合林的边缘地带活动。夜间出没,可能捕食蚯蚓、蛞蝓和青蛙。无毒,没有攻击性,卵生。
保护级别
台湾脊蛇已被入列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近危(NT)。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评估级别为易危(VU)。注意:非法捕杀受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将受到刑法制裁。
亚种
Achalinus formosanus formosanus Boulenger, 1908:分布于台湾中部及南部海拔约1,000-2,000米(3,300-6,600英尺)山区。
Achalinus formosanus chigirai Ota and Toyama, 1989:分布于八重山群岛的西表岛和石垣岛,主要栖息于海拔200米(660英尺)以下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