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高山短翅莺

高山短翅莺(学名:Locustella mandelli),体长约14厘米,属于小型鸟类。其上体包括两翅和尾羽表面全为暗褐色沾棕,尾羽较长而尖。主要栖息于海拔2500米以下的山地森林林缘灌丛、草丛中,尤以开阔林缘疏林草坡和山边灌丛草地尤为常见。性胆怯,善隐蔽。单个或成对活动于稠密的灌丛或草丛中,活动非常隐蔽。在繁殖季节,常发出鸣叫声。食物主要有昆虫和昆虫幼虫。分布于不丹、中国、印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缅甸泰国越南

形态特征

高山短翅莺雌雄羽色相似,整个上体包括两翅和尾表面全为暗褐色沾褐色,尾羽较长而尖。眼先和眼周皮黄色形成一皮黄色眼圈,眉纹亦为皮黄色但不甚明显。颈侧褐色,喉和腹中央白色,胸灰色或灰褐色,两胁和尾下覆羽橄榄褐色,尾下覆羽具白色尖端。喉通常具少许灰色条纹或斑点,但到冬季则消失而多缀有皮黄褐色。虹膜褐色;嘴粗厚,黑褐色,上嘴边缘和下嘴基部淡红色;脚淡红色。

分布范围

高山短翅莺分布于不丹、中国、印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缅甸泰国越南。在中国,亚种melanorhynchus为留鸟,见于中国东南部。于适宜的生态环境下并非罕见,但常被忽视。

繁殖与筑巢

高山短翅莺的繁殖期为5-7月。3-4月即开始求偶和占区、鸣叫。筑巢于近地面的草丛中。巢呈杯状,通常有芒草等枯草、枯叶和细软的草茎等构成。巢高6.5-8.5厘米,外径8.5-10厘米,内径4.5-6厘米,深3.2-4厘米。每窝产2枚卵,呈白色,缀以紫红色或灰紫色斑点,尤以钝端稠密,常形成圆环。卵的大小为19毫米×15毫米。

保护等级

高山短翅莺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参考资料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