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教育点亮人生》是由黄林波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育指导书籍。它采用故事和实际事例来阐释现代教育理念,诸多教育观点、教育思维、教育方法和异国教育风情介绍让人耳目一新。本书出版后引起媒体广泛关注。
内容简介
教育并非填满一桶水,而是点亮一盏灯。
教育,在西方国家被称为“人生重新洗牌的过程”。实践证明:智力一般的孩子,如果教育得法,可以“笨鸟先飞”,成为有杰出成就的人;相反,天生智力超群的孩子,如果教育不当,也可能无所建树甚至成为社会的祸害。所以说,不一样的教育就会有不一样的人生。
“重分数轻实践,重学历轻能力,重智力轻品行,重知识轻创造。”这些本末倒置的教育理念扼杀了多少孩子的梦想!“理念决定行动”,可以说,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是教育好孩子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你告诉我,我会忘记;你给我示范,我能记住;你让我自己做,我就会明白,而且一辈子都明白。”三种不同的教育方法,产生三种截然不同的效果,岂不是很值得我们回味吗?
怎样才能让孩子实现从平凡到卓越的跨越?本书从平凡到卓越的梦想离我们并不遥远——“好教育点亮人生”主题报告演讲词会告诉您培养孩子成材的教育方向和教育思路。
有些教育热点事件敲响了什么警钟?震惊世界的中国式“虎妈战歌”教育值不值得效仿?美国教育究竟“神奇”在何处?日本、德国、犹太人教育有何特色?一些心理学实验和“效应”对教育有何启示?本书都可以找到答案。
挫折教育哪去了?中国人的英语梦真的很遥远吗?我们凭什么要尊敬老师?教育惩戒有必要吗?如何让师生关系“拨云见日”?针对这些家长、教师、学生关心的重点话题,本书毫不避讳地直面作答。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已引起了上至党和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百姓的深思。为求解这一“世纪之问”,本书从社会、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家长多角度进行了探求。
我们的教育缺失了什么?如何呵护我们的教育之“魂”? 本书认为,许多孩子的学习成绩之所以难以大幅度提升,绝大多数是因为家长只单纯抓孩子的成绩。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全方位提升孩子的素养,孩子的学习成绩才能突飞猛进。
如何应对集“天使”和“魔鬼”于一身的网络?青春期的躁动,青少年宣泄和求助的途径在哪里?安全教育如何让孩子“入心”、“入脑”?本书也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著名旅美学者薛涌先生说的好:“凡是那些能不停反省自己问题的人,总会比较成功;而那些放下自己的问题不管、总是靠用放大镜看别人问题而获得自信的人,则最终会成为失败者。”因此,本书更多地侧重于对我国教育的缺点和不足进行反思。
本书把众多专家学者、一线教师和记者作家的教育思想精华融合成一个有机的系统。它采用用故事和实际事例说理,许多教育观点、教育思维、教育方法和异国教育风情让人耳目一新。它寓教于乐,通俗易懂,是一本适合家长、教师也适合学生阅读的教育指导图书。
图书目录
代序一 我们的教育缺失了什么
代序二 不一样的教育,不一样的人生
从平凡到卓越的梦想 离我们并不遥远
——“好教育点亮人生”主题报告会演讲词
第一篇 从故事中感悟教育新思维
1.“小故事,大道理”老师和家长要学会讲故事
2.小学生发明“专利”的故事
3.从一个问号里挖掘出60亿商机的中学生
4.怎样才能小赚4.75亿美元
5.语言的魅力
6.让思维转过身来
7.把木梳卖给和尚为什么能取得成功?
8.两个皮鞋推销员的故事与启示
9.一位公司总裁的用人奇招
10.凭什么“几句话”就能得到一艘船?
11.两位富翁的“致富秘诀”
12.值钱的是手艺
13.三个泥水匠的前途为何迥然不同?
14.管理之道重在具体落实
15.富翁为何需求助妓女
16.一朵玫瑰花引发的效应
17.一块地,总有一粒种子适合它
第二篇 百家争鸣教育新理念
18.请赏识孩子的努力而不是聪明
19.请不要只盯着孩子的缺点和错误
20.允许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21.缺点是个营养不良的优点
22.莫等“吃堑”才“长智”
23.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改口”!
24.让孩子体验失望
25.“标准答案”正在磨灭最好的天性
26.孩子不是一张白纸,而是一粒种子
27.有爱就会有一切
28.孩子跟社会不良青年混在一起,怎么办?
29.教育改革从家长教育开始
30.老师,您的眼里是否真有学生
31.合理安排学生座位的奥妙
32.一味模仿耽误了天才
33.“遴选办法”才是最好的办法
34.不要在必败的领域里和人竞争
35.坚持不一定非要到底
36.卓越来自对手的强大
37.美国“打小报告”的孩子为何反被惩罚?
38.出了问题少责怪别人多检讨自己
39.良好的言行举止是最优秀的简历
40.无解的题目,中国学生为何竟“解”出来了?
41.教育不能为培养少数精英而遗忘大多数
42.能写出10位科学家的小学生为何不到1%?
第三篇 教育热点事件思考
43.中国教育的尴尬在于不敬畏老师
44.答网友:我们凭什么要尊敬老师?
45.培育一流学生,教师需有职业幸福感
46.中国人的英语梦真的很遥远吗?
47.不能“光骂”中国教育而没“行动”
48.中国教改不妨从改革教材和考试内容入手
49.巴拉克·奥巴马的教育新规让谁脸红?
50.谨防校园“学霸”成教育管理“黑洞”
51.从“高中生杀死班主任”谈舆论导向失衡
52.“师生火拼”的困惑中国教育如何求解
53.十堰校园惨案,冰冷的家校关系是幕后真凶
54.“南平噩梦”呼唤建立社会心理救助机制
55.欺凌学生的汪局长为何是“纸老虎”?
56.“中国妈妈”有苦劳未必有功劳
57.“我是乌龟”冲突事件是教育经典活教材
58.中国“虎妈”震惊世界
59.“虎妈”触动了美国人哪根神经?
60.“虎妈战歌”能教出有创新精神的孩子吗?
61.从“虎妈”看我们对美国教育的误解
62.不必效仿“虎妈”,教育孩子最好“中西合璧”
63.中美学生的差距到底在哪里?
第四篇 美国教育究竟“神奇”在何处
64.看似平淡实则经典的《美国学生品德规范准则》
65.为什么美国推行“平民教育”却精英辈出?
66.美国七岁小女孩“创业”引波澜
67.美国人怎么教育“富二代”?
68.为什么美国孩子的自立能力特别强?
69.美国教育理念的发展历程
70.中国教育与美国教育需要“互补”
第五篇 一个中国孩子在美国学校的成长故事
71.小学生作业类似竞选参议员
72.让人耳目一新的家长会
73.“没有残疾的孩子,只有残疾的教育”
74.让孩子自我张扬来培养他的交际能力
75.老师布置的作业含有深刻用心
76.实现每一个目标都要靠自己努力
77.循序渐进培养孩子的“爱心”
78.用诱导与强制两手塑造孩子的“高尚品德”
79.融东西方精华为一体的日本教育
80.中日少年在夏令营中的较量
81.比比中日历史试题孰优孰劣
82.为什么德国的技术工人世界一流?
83.为什么犹太人获诺贝尔奖的比例全世界最高?
第七篇 若干实验和“效应”对教育的启示
84.趣味教育理论八则
85.若干实验和“效应”对教育的启示
86.“罗森塔尔”对教育的启示
87.“伤痕实验”告诉你心理暗示的作用
88.如何用好“心理暗示”这把双刃剑
89.利用“21天效应”促良好班风学风形成
90.教育的“鸟笼效应”和“数牛毛”
91.为什么这所学校培养的人才群星璀璨?
92.为什么目标明确的人更容易成功?
93.马拉松冠军的夺冠秘:分段实现大目标
第八篇 阅读写作感恩励志和综合
94.毛泽东孜孜不倦读书给我们的启示
95.语文,不需要课本!
96.家庭没有书籍,犹如“房子没有窗户”
97.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98.老外为什么能发现中文的语法错误?
99.致考生:供材料作文如何出彩
100.中国人学英语最容易陷入的几个误区
101.年轻人能为这个世界做什么?
102.孟宗竹气度是如何炼成的
103.值得一读的“教子备忘录”
104.妈妈,你腐败
105.挫折教育哪去了?
106.低潮是人生的宝贵财富
107.习惯“被拒绝”让他成为亿万富翁
108.感谢——落榜!
109.伤口处能开出奇异的花朵
110.没有四肢的精彩人生
111.上帝啊,成功之门原来虚掩着!
112.我的“芝麻开门”的真实故事
1143大学生迷恋当官将影响中国的竞争力
114.谁来为月工资40元的代课老师说句话?
115.不科学的规划潜藏巨额浪费
116.规则面前无权贵
第九篇 求解“钱学森之问”
117.荣誉被张冠李戴人才如何不寂寞
118.创造性从哪里来?
119.没有科学精神和科学品德出不了大师
120.从政治文化视角思考“钱学森之问”
121.干扰中国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误区
122.从钱学森曲折回国看美国对人才的重视
123.中国大学如何走向良性循环?
124.“潜文化”影响中国出大师
125.欲造杰出人才,根在基础教育
126.比较世界名牌大学的文化内涵
第十篇 守护教育之“魂”
127.古田会议精神对教育的启示
128.教育啊,别丢了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129.“我爸是李刚”凸显中国转型期教育“软肋”
130.仇恨的怒火只会烧伤自己
131.善良的“蝴蝶效应”
132.改变自己,就可能改变世界
133.人生幸福的真谛是什么?
134.好官当抬头想民生,低头思群众
135.告别“拜金主义”的路上我们依然挥汗如雨
136.从古田会议精神再探“钱学森之问”
附录一 教育经典箴言
附录二 网瘾话题 做网络的主人,不做网络的猎物
附录三 青少年性教育 如何应对“青春期的困惑”?
附录四 什么是“互联网思维”?
附录五 安全教育 同学,请珍惜你的“千万财富”
编后语
作者简介
黄林波,1972年生,上杭县人,著名教育学者,被网友誉为“教育领域的一匹黑马”。
他精心创作的“好教育点亮人生”主题报告,首倡用“品德、思考、创新、阅读”四大教育理念点亮人生,阐明了青少年从平凡走向卓越的根本途径。
他主张用寓教于乐的方式普及现代教育理念并积极尝试。他主编的本书出版后引起媒体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