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棕头鹦鹉

棕头鹦鹉(学名:Poicephalus cryptoxanthus)是典型的攀禽。

外形特征

棕头鹦鹉共分成3种亚种,这种鹦鹉的身长依照不同亚种体长22-23厘米,体重120-156克。羽色较不鲜艳,鸟体为绿色,头部和颈部为暗棕色,连接到背部上方为绿色;胸部腹部和尾巴内侧覆羽为浅绿色,有些鸟会带有些浅蓝色;背部下方为浅绿色,翅膀弯曲的部份、翅膀内侧覆羽和大腿连接身体的部份为黄色;翅膀外侧飞行羽蓝色;尾巴内侧橄榄棕色,尖端带有绿色;鸟喙灰白底,上鸟喙尖端灰黑色,下鸟喙灰色;虹膜黄色。幼鸟体色较暗,头部、颈部和胸部上方带有橄榄黄,虹膜栗色,下鸟喙和蜡膜为粉红色。飞行被描述为“快速而直接”,下翼覆羽呈明亮的黄色,尽管其范围有所不同。正是由于这种黄色,它们的特定名称来源于希腊语kryptos,意为隐藏或隐蔽,xanthos意为黄色。

栖息环境

棕头鹦鹉栖息于各种不同的林地、高大的灌木区、高达1200米的红树林区,甚至达到1600米高度;喜爱有木棉的地区,从椰子园到近水源区的森林都是它们经常活动的地区,在南部沿海地区算是常见的鸟类,但许多地方由于栖息地遭严重破坏导致其数量非常稀少,在英属桑士巴岛的族群可能已经绝种,不少数量在祖鲁兰与川斯弗东部的保护区中。

生活习性

该物种偏好成群结队沿着水源处到处活动。在繁殖季它们会成对活动,平时组成12只左右的族群。如果在树林中活动,身体的羽色则提供了相当好的掩蔽,即使躲在光秃的树枝后方,也不容易被察觉。它们平时喜欢中等高度的树木枝干,在白天会到地面上的水坑饮水,偶尔会和同属中的海角鹦鹉一起集结活动;也会与当地一种绿鸽一起觅食,食物有无花果浆果、种子、棕榈的花、嫩芽、花蜜、花、小米栗、玉米和小坚果为食。时常前往椰子园觅食花朵,偶尔也会前往农耕区觅食谷类和玉蜀黍属等作物。在部分地区被视为害鸟。它们的飞行速度相当快,飞行时都会伴随相当尖锐的叫声,当觅食的时候则仅会发出较轻柔的吱喳声。就饮食而言,它们被视为机会主义者,因为它们的自然饮食会随着当前环境中食物来源的有无而改变。通常,它们以浆果、无花果、嫩芽、花朵、水果和种子为食,但更具体地说,它们倾向于偏爱纳塔尔红木(帚木属 emetica)、台湾相思鳞翅目幼虫的花朵和水果。

分布范围

分布于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肯尼亚马拉维,莫桑比克,南非斯威士兰坦桑尼亚津巴布韦等地。

繁殖方式

棕头鹦鹉通常在3至4岁以后才会开始繁殖,在野外的繁殖季从4月到7月和9月到10月,偏好在当地一种猴面包树上筑巢。它们一次会产下1到3枚卵,孵化期为26天,幼鸟羽毛长成约8周,11-12周后会独立活动。人工豢养的棕头鹦鹉如果照顾得宜一年可以繁殖两次,可以提供30×30×50公分的厚木巢箱。它们对饲主检查巢箱非常敏感,繁殖期时最好避免所有不必要的打扰,许多鸟会因此惊慌的被草巢缠住或是受伤,若受惊吓也有可能破坏鸟卵或弄伤幼鸟,因此饲主最好不要太常惊扰繁殖中的种鸟。成对繁殖效果较好,整年均可能繁殖。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价值

棕头鹦鹉在饲养中很受欢迎。它们性情温和,通常比较安静,适合养在公寓里。

参考资料

Poicephalus cryptoxanthus .The IUCN Red List.2024-02-07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