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喉(学名:Pteruthius melanotis)是莺雀科鵙鹛属的小型鸟类,体长10-12厘米,主要分布于尼泊尔、不丹、印度、孟加拉、缅甸、泰国、老挝、越南、马来半岛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省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喜马拉雅山脉地区Terai。
形态特征
栗喉鵙鹛前额亮黄色,到头顶逐渐变为橄榄黄色,枕至后颈浅蓝灰色或暗灰色,形成明显的蓝灰色领圈。眼先和眼周黑色,眼上面有一灰白或浅蓝白色眉纹,眼有一明显的白圈,耳羽亮黄色,其后有一弯月形黑斑。背、肩、腰和尾上覆羽等上体橄榄黄色或淡绿黄色,两翅黑色,翅上中覆羽和大覆羽黑色而具宽阔的白色端斑,在翅上形成明显的黑白相间横斑。初级覆羽和小覆羽全黑色,飞羽褐色,外淡蓝灰色,内侧次级飞羽几全为淡蓝灰色,仅外翈边缘为橄榄绿色或黄绿色,有的具白色端斑。中央一对尾羽与背同色或较背稍暗些具暗褐色端斑,其余尾羽黑色,基部绿色,末端白色或淡白色,最外侧一对尾羽纯白色。颏、喉和上喉栗色,其余下体亮黄色。
雌鸟和雄鸟基本相似,但飞羽为浅褐色,外翈边缘绿色,外侧初级飞羽外翈边缘绿色而沾灰,中覆羽和大覆末端为粉红皮黄色或粉红色而不是白色,前额无黄色,喉两侧棕皮黄色,其余和雄鸟相似。
虹膜亮褐色,嘴黑色或铅色,脚肉色或肉红色。
生活习性
主要栖息于海拔1000-2500米的山地常绿阔叶林中,也见于次生林林间空地、溪流和林缘疏林等较为开阔的地方。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偶尔也见结成3-5只的小群。多活动在乔木树冠层枝叶间和高的灌木上,很少到地上,是一种典型的森林鸟类。性安静,行为谨慎,动作迟缓,偶尔发出圆润的“吐-威,吐-威”或尖锐的“唏、唏、唏”声。 [1]常与山雀科、柳莺属及燕尾混群。显懒散,立姿甚直,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
分布范围
栗喉鵙鹛分布于中国、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印度(阿萨姆邦、锡金王国)、缅甸、泰国、老挝、越南和马来西亚。在中国分布于云南省西北部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西部泸水市、中西部景东彝族自治县和东南部地区。
繁殖方式
栗喉鵙鹛的繁殖期为4-7月。营巢于茂密的常绿阔叶林中,巢呈吊篮状,主要由细根和少量苔藓植物与地衣编织而成,结构甚为精致。每窝产卵多为3-5枚,偶尔也有少至2枚和多至6枚的。卵淡紫粉红色、被有暗紫色斑点,尤以钝端较多,也有呈淡粉色而被有红褐色斑点。雌雄轮流孵卵,雏鸟晚成性。
保护现状
栗喉鵙鹛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近种区别
栗额鵙鹛(Pteruthius aenobarbus)外形大小和羽色均与该种很相似,但额为栗色,栗色后面有一黄色横带,耳后无弯月形黑斑,白色眉纹粗著,飞羽外表为白色和绿色。区别很明显,野外不难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