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稻苞虫赛寄蝇

稻苞虫赛寄蝇(拉丁名:Pseudoperichaeta insidiosa Robineau-Desvoidy)为双翅目寄蝇科节肢动物门

形态特征

体长4.5-7毫米。体黑色,覆稀薄灰色粉被,鬃与毛均较短,复眼被短毛;额宽为复眼宽的3/5-2/3,下颚须黑色,颜堤鬃上升达颜堤中部,翅肩鳞和前缘脉基鳞黑色,第4+5径脉基部具2根小鬃,第一、二合中脉心角靠近翅后缘,由心角至翅后缘之间的距离相当于由心角至中肘横脉之间距离的 1/2;足黑色,中足胫节具一根前背鬃。腹部第3、4背板具心鬃。

分布范围

北京市辽宁省河北省山东省河南省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江西省、湖北、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生活习性

功能类别:寄生性天敌。

寄主昆虫:稻苞虫、稻纵卷叶螟、稻鳞翅目稻蛙茎夜蛾玉米螟、云翅斑(梨大食心虫)、梨小食心虫

寄主危害作物:水稻、玉米、梨。

繁殖方式

寄生于稻苞虫、稻纵卷叶螟、稻螟蛉、大螟、玉米螟、云翅斑螟(梨大食心虫)、梨小食心虫。据杨惠霖报导,此种寄蝇科花垣县一年发生5代,9月下旬以蛹越冬,翌年3月底4月初出现成虫,产卵子醒眠后的越冬代(上年第五代)稻苞虫幼虫体表。被寄生率达15.2-32.0%,其中以第二代稻苞虫被寄生率最高(32%),这对抑制第三代(7月中旬至8月上旬)稻苞虫的为害有一定作用。

卵多粘附于寄主体节褶缝部的表皮上,每处为1-8粒,平均2.5粒,卵期1.6-2.9天。幼虫孵出后经2-8分钟即钻入寄主体内,幼虫历期12.8-17.1天。野外检查,每个被寄生的寄主体内的寄蝇科幼虫一般为2条,但也有多至4条的。幼虫老熟后自寄主体内脱出,约经0.5-2小时而化蛹。蛹初期为黄白色,紧附于植物体上,后渐变红,二天后变为黑褐色,蛹期14.5-26.4天。越冬蛹藏于茭白假稻等稻苞虫所作的叶苞内及玉米秆内的玉米螟蛀道中。雄蝇一般羽化后3天开始交尾,雌蝇羽化后立即可以交尾,每次交尾需时10-40分钟。成虫寿命平均8天,长者可达17天。

生物学特性

稻苞虫赛寄蝇在花垣县每年发生五代,9月下旬以蛹越冬,翌年3月底4月初出现成虫,产卵于醒眠后的越冬代(上年第5代)稻苞虫体表。据1956年检查各代稻苞虫被寄生率达15.20-32.02%,其中以第二代稻苞虫被寄生率最高(32.03%),这对抑制第三代(7月中旬至8月上旬)稻苞虫的为害有一定作用。卵多粘附于寄主体节褶缝部的表皮上,每处卵数为1-8粒,平均2.5粒(50处平均),卵期1.6-2.9天。幼虫孵出后历2-8分钟即蛀入寄主体内,幼虫历期12.8-17.1天。据野外检查,每个被寄生的寄主体内的寄蝇科幼虫一般为2条,但也有多至4条的。幼虫老熟后自寄主体内脱出,约0.5-2小时而化蛹。蛹初为黄白色,紧附于植物体上,后渐变红,2日后变为黑褐色,蛹期14.5-26.4天。据检查,越冬蛹藏于茭白、游草、野古草等稻苞虫所作的叶苞内及玉米秆内的玉米螟蛀道中。成虫一般羽化后3天开始交尾,每次交尾需时10-40分钟。成虫寿命平均8天,长者可达17天。雄蝇羽化后3天开始交尾,而雌蝇羽化后立即可以交尾,这一点在生物学特性中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资料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