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延村位于赵都武安市城南10公里处,南依鼓山,北临南洺河。该村始建于北宋元祐年间,村庄形如大雁,故称伯雁,后改为伯延镇。伯延村以其成群连片、规模宏大的清末民初建筑群而闻名,现存清末建筑150余处,是冀南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清末民初风格建筑群。
2014年3月11日,伯延镇入列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2015年12月,伯延村被纳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
历史沿革
据《武安县志》记载,伯延村始建于北宋元年间,因其村形如田野上展翅欲飞的大雁,故称伯雁,后人将“雁”改为“延”。它西依太行山,东接华北平原,是连接晋、冀、豫三省的重要通道,也是武安市最早的商贸重镇。伯延村有150多座清末老宅院,发生过“以县立帮”的商界故事。
2012年伯延村入选首批中国传统村落;2013年获得河北省历史文化名镇殊荣;2014年,入选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2015年12月,武安市伯延镇伯延村被纳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
建筑特色
伯延古民居大都是一个或数个相连的四合院,高门楼、高台阶、墙厚屋高,朝外不开窗,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堡垒”。大的府第院落还有炮楼、枪眼夹墙、暗室等等,具有较强的防御功能。伯延民居建筑艺术被评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经济发展
伯延村自古居民经商外埠,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的伯延最为兴盛,是武安市城南最大的物资集散地。伯延商人在全国各地设立商号,北开药店,南售绸缎,伯延人的号铺遍布全国各地。清朝爱新觉罗·旻宁至民国年间,伯延还曾设二等邮局,以应付全国各地汇往伯延的银两。
社会事业
伯延人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散财赈灾、兴修水利、置书建校。伯延古镇的最大特点是建筑群落,全镇有房家、徐家、程家、翟家、朱家五大建筑群,继承了冀南地区的典型特征,又借鉴了北京四合院和山西晋商大院的建筑形式,兼容并蓄却又不失个性。
人文历史
伯延村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抗日战争时期,刘伯承、邓小平等率部带领人民群众在这里抗日,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和红色革命遗迹。1961年5月3日至6日,周恩来总理来到伯延视察。为将周总理视察伯延镇这一历史题材搬上荧屏,武安市与河北电影制片厂联合拍摄了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这部影片播出后,在全国产生了巨大反响。
参考资料
河北14个村纳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长城网.2024-12-04
解码运河名镇|邯郸伯延古镇:百座老宅讲述“商帮故里”变迁.大运河传播.2024-11-21
武安伯延: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故事发生地.河北新闻网.2024-11-21
邯郸的这座小“平遥”经风历雨越千年.今日头条.2024-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