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撂石锁

撂石锁是一种古老的武术功力项目,起源于唐宋时期,盛行于开封市回族群体中。

撂石锁以石制锁形器材为核心,兼具健身、表演和文化传承功能。操练技法方面,大类可分为翻花、接花、组合套花;按形态和肢体舒展程度可分为小花和大花;双人组合演练分为单锁传接和双锁传接。

1953年,沈少三在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表演撂石锁。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撂石锁通过宣传片走向国际视野。2009年,撂石锁项目入选河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6月,撂石锁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撂石锁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历史沿革

撂石锁的历史可追溯至唐宋时期。北宋时期,习武之人以抓举石锁增加武功,元代开始在开封回族习武者中广泛流传。明清时期,开封东大寺武术馆是中原地区回族传统体育活动的中心,撂石锁也得到很好的传承,深受群众喜爱。清代及民国时期,开封市涌现出周开元、沈少三等众多石锁高手,为当今的再次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1953年,沈少三在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表演撂石锁,引起广泛关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撂石锁通过宣传片走向国际视野。2009年,撂石锁项目成为开封市级非遗,次年,成为河南省省级非遗。2011年6月,撂石锁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海陵区申报的撂石锁项目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艺术特点

技法与分类

操练石锁花样变化无穷,大类可分为翻花、接花、组合套花。翻花有:手花、打头花、托底花、云花、横推锁、横翻锁、拨浪鼓等。接花有:石锁上拳、上肘、上三指、上头顶、托塔、抱印、挂印、手托元宝、脚踢花篮、过桥、三指卧鱼等。按形态和肢体舒展程度又可分为小花和大花。大花在石锁翻转抛接运动过程中配以腰腿身行步法等肢体动作组合而成,特点是动作幅度大方、舒展、惊险。双人组合演练分为单锁传接和双锁传接。按照统一套路还可进行集体演练。常见技法包括手花、打头花、云花,以及用拳、掌、肘等部位接锁,强调“高、飘、稳、活、巧”的动作境界。

器材与重量

传统石锁分大小两种,小石锁重7—50斤(用于表演),大石锁重50—100斤(用于力量训练)。

传承与保护

传承

沈少三,1928年3月出生于北京牛街,少年时随父亲举家迁到开封东大寺居住。1936年,沈少三跟其祖父沈芳、父亲沈三学习撂石锁,他不仅掌握了撂石锁翻花、拳、肘、三手指接法等方面的技艺,而且还在传统的单个动作练法上创编了成套的连贯动作。其技艺特点为轻、飘、巧、稳。1953年,沈少三赴天津参加全国第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同年11月在中南海怀仁堂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中央领导表演。作为撂石锁项目的唯一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沈少三一直在身体力行,传承和发展着撂石锁,为使撂石锁更好地传承下去,沈少三利用多种方式、多种渠道进行传授,先后在开封市河南省体育馆、郑州少林武术专修院、北京宣武区体育场等地开班授课,学员达数百人。1998年,郭宝光系统整理撂石锁历史,编撰《中国石锁》。

保护

2009年,撂石锁项目入选河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6月,撂石锁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截止2023年12月,开封市设立了6个撂石锁培训基地,并把该项目纳入部分学校的体育课程,在校园传承发展。 

参考资料

开封顺河回族区:让国家级非遗项目撂石锁焕发新活力.人民网.2025-02-12

撂石锁.开封市人民政府.2025-02-12

每日一新 | 第87期:撂石锁.河南一百度.2025-02-12

撂石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5-02-12

行走河南 看传统体育丨撂石锁:“中国式举重”千载弥新.行走河南 看传统体育丨撂石锁:“中国式举重”千载弥新.2025-02-12

撂石锁 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6).www.chinanews.com.2019-07-24

第五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公布:柳州螺蛳粉、沙县小吃等上榜_中国政库_澎湃新闻-The Paper.澎湃新闻.2021-06-10

中国式举重——撂石锁.腾讯网.2025-02-12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