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鲁特大屠杀又称“萨布拉—夏蒂拉大屠杀”(英语:Sabra and Shatila Massacre),指1982年9月16日到9月18日,黎巴嫩长枪党民兵在以色列士兵配合下,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萨布拉街和邻近的夏蒂拉难民营屠杀巴勒斯坦难民的事件。
巴勒斯坦地区曾是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的居住地,两者都声称对这片土地有历史主权。1948年以色列建国后,巴以冲突导致巴勒斯坦难民进入黎巴嫩,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也在黎巴嫩境内的难民营活动。黎巴嫩受各方势力影响,国内宗教、政治派系复杂,1975年爆发内战,宗教和种族仇杀不断,巴勒斯坦武装也曾参与其中。以色列与黎巴嫩右翼势力马龙派建立联盟,支持马龙派及其武装长枪党。1982年6月,第五次中东战争爆发,以色列入侵黎巴嫩,迫使巴解组织撤离,并扶持马龙派和长枪党领袖巴希尔·杰马耶勒成为总统。9月14日,巴希尔·杰马耶勒遇刺身亡,长枪党人决定在黎巴嫩的巴勒斯坦难民营进行复仇行动。
9月15日凌晨2点,以色列军队在杰马耶勒总统死讯宣布后迅速占领贝鲁特,并包围了夏蒂拉和萨布拉两个巴勒斯坦难民营。之后,以色列国防部长沙龙准许黎巴嫩右翼民兵长枪党民兵进入难民营,搜捕“巴勒斯坦恐怖分子”。15日下午,长枪党民兵和以色列军方在贝鲁特举行联席会议,讨论进入难民营的计划,黎巴嫩长枪党民兵参谋长以及情报负责人埃利·霍贝卡是执行这次屠杀的头目。会议结束后,长枪党地方武装向难民营进发。9月16日晚,以色列军队将长枪党民兵运入难民营,并发射照明弹提供现场照明,对前来呼救的巴勒斯坦妇女不予理会。长枪党民兵对难民展开无差别屠杀,甚至不放过妇女和儿童。9月17日上午,屠杀消息传开后,难民营充满恐慌,难民纷纷逃离。屠杀者的注意力也转移到另一所医院,导致医生和护士遇害。当天下午,凶手用推土机来夷平房屋并掩埋尸体。同时,以色列士兵阻止难民逃离难民营;屠杀一直持续到9月18日上午10点。
贝鲁特大屠杀造成的死亡人数至今无法确切统计,英国英国广播公司和以色列方面认为有800人丧生,而巴勒斯坦红十字会报告有2000多人遇害,阿拉伯帝国国际性媒体半岛电视台则认为有2000至3500人遇害。以色列扩张主义者遭到了全世界的谴责。以色列国内也爆发了强大的示威游行,阿里埃勒·沙龙被迫辞去国防部长。多国部队返回黎巴嫩,美国促使以色列与黎巴嫩双方于1983年5月17日达成协议(“5·17协议”),以色列从黎巴嫩撤军。然而阿以冲突并没有因此平息。1983年2月,联合国委员会指出,以色列当局或军队以直接或间接的形式参与了贝鲁特大屠杀。联合国大会通过一项决议,宣布这场大屠杀为“种族灭绝行为”。
事件背景
历史与宗教背景
历史上,以色列人的祖先大约在公元前1200年就生活在巴勒斯坦地区,并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公元前586年,犹大王国覆灭后,希腊人与罗马人先后统治巴勒斯坦。公元135年,犹太人反抗罗马帝国失败后,遭到驱逐并离开巴勒斯坦地区。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阿拉伯人长期统治这一地区。1897年,犹太人呼吁重回巴勒斯坦地区,重建家园,并得到英国支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苏联也支持犹太人复国。1947年,联合国决议,对巴勒斯坦地区进行分治:1.2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归阿拉伯人,1.4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归犹太人。次年,以色列立国。由于以色列人以及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都声称对巴勒斯坦地区拥有历史主权,双方随即爆发了五次中东战争,引起两个民族之间的互相仇杀。
宗教上,犹太人信奉的犹太教,其宗教核心理念中的“神选子民”(Chosen People)和“应许之地”(Promised Land)认为,雅威拣选犹太人并与之立约,让其后裔将拥有“流奶与蜜之地”,即迦南地区(今巴勒斯坦一带)。这一宗教理念也被视为以色列立国的合法基础,新犹太复国主义者强调这一信念,产生了种族优越的心态,并主张对巴勒斯坦和阿拉伯人采取强硬措施。巴勒斯坦地区的阿拉伯人则信封伊斯兰教,阿拉伯人中激进的伊斯兰主义组织通过对其宗教典籍《伊斯兰教圣经》的解读,找到了对犹太人仇恨和鄙视的宗教信条。他们坚持以“圣战”的方式,解决巴勒斯坦问题,把任何和平解决双方冲突的方式都视为对伊斯兰教的叛逆,进行强烈的谴责和攻击。历史因素及宗教冲突,加剧了两个民族的矛盾和仇恨。
政治背景
黎巴嫩共和国国内形势
黎巴嫩共和国位于叙利亚和以色列之间的缓冲地带,长期处于阿以冲突的前线。黎巴嫩采用了西方模式的宪政制度,保持多党制和政治自由。内部主要有两大政治派别:右派势力以长枪党、自由党等为主,代表商业贵族、马龙派基督徒(东仪天主教派别) 的利益,持亲西方立场;左派势力由民主集团、民族阵线等派别组成,代表新兴中产阶级、知识界以及穆斯林利益,持阿拉伯民族主义立场。基督徒与穆斯林长期按照教派人口比例划分议会席位。1948年以色列建国后,大量巴勒斯坦难民涌入,导致教派力量对比失衡。1964年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成立后,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难民营成为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军事训练营地。自1968年起,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将黎巴嫩南部作为军事基地,袭击黎以边境以色列一方的目标。
这导致黎巴嫩与以色列的紧张关系,也引起黎巴嫩内战。1976年,黎巴嫩内战退化为一场种族灭绝性质的冲突,每一场屠杀都会招致报复性的残杀。1976年1月,基督徒武装占领了穆斯林棚户区卡兰提那,杀害了数百人,并用推土机将这一贫民区从地面上永久地抹去。作为报复,阿拉伯派的黎巴嫩民族运动和巴勒斯坦武装攻陷了夏蒙的重要据点、贝鲁特南部沿海的基督徒城镇达穆尔,屠杀了500名马龙派基督徒。
地区形势
1975到1976年内战结束后,黎巴嫩东部的贝卡谷地成为叙利亚在黎巴嫩的主要军事基地,当时的总统伊亚斯·萨尔吉斯和黎巴嫩政府持亲叙利亚的立场,是叙利亚操纵黎巴嫩事务的政治工具。而以色列总理梅纳赫姆·贝京和国防部部长阿里埃勒·沙龙决定,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叙利亚赶出黎巴嫩,重塑中东格局,他们视黎巴嫩基督徒为以色列的盟友。1977年,贝京执政后,以色列政府与黎巴嫩右派马龙派建立联盟,长枪党的地方武装被送到以色列受训,以色列人向基督徒战士们提供了价值超过1亿美元的武器、弹药和制服。
第五次中东战争进程
1982年6月,以色列以驻英大使在伦敦遇刺为由,发兵入侵黎巴嫩,驱逐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史称“第五次中东战争”(又称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战争)。联合国的数据显示,在战争开始后的10周里,以色列的入侵造成超过1.7万名黎巴嫩人和巴勒斯坦人死亡,3万人受伤,其中绝大多数是平民。同年8月,在美国斡旋下,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签订了停火协议。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战斗人员预定9月1日开始,从海上撤出贝鲁特,分散到也门、伊拉克、阿尔及利亚、苏丹和突尼斯等阿拉伯国家,并在突尼斯建立了新总部。撤退的巴勒斯坦战士留下了他们的父母、妻子和孩子,这些留下的巴勒斯坦平民全都手无寸铁。美国及多国部队保证,留下来的巴勒斯坦难民和平民将会得到保护。
以军撤出后的阵地,部署了由美国、法国和意大利军人组成的多国部队。同时,黎巴嫩重新选举总统,这次入侵改变了黎巴嫩政治力量对比,马龙派和长枪党成为了黎巴嫩内最具实力的政治派别和武装组织,以色列扶植的马龙派和长枪党领袖巴希尔·杰马耶勒被任命为总统。以色列一开始撤军顺利进行,以至于原计划驻留30天的多国部队认为任务已经完成,提前10天撤离了。最后一支法国特遣队于9月13日离开黎巴嫩。多国部队全部撤离后的次日,即9月14日,巴希尔·杰马耶勒总统遇刺身亡,因长期内战而仇恨巴勒斯坦人的长枪党地方武装,决定去巴勒斯坦难民营为遭到暗杀的领袖复仇。
事件经过
事前准备
9月15日凌展2点,以色列军队在杰马耶勒总统死讯宣布后迅速重新占领贝鲁特,他们包围了位于贝鲁特西南部的夏蒂拉和萨布拉两个巴勒斯坦难民营。当时在耶路撒冷的国防部长沙龙得悉,以色列军队遭遇到抵抗。于是,他决定采取“措施”,派出黎巴嫩右派民兵,即长枪党民兵开进难民营,搜捕“巴勒斯坦恐怖分子”。当天下午,黎巴嫩长枪党民兵头目和以色列人召开联席会议,讨论进入难民营的计划,会议地点就在贝鲁特以色列军队司令部。出席会议的有:以色列北部司令部司令阿米尔·德鲁里少将和其他3 名以色列高级军官、黎巴嫩长枪党民兵参谋长以及情报负责人埃利·霍贝卡(Elie Hobeika) 。霍贝卡是执行这次屠杀行动的头目,他曾在以色列参谋和指挥学院学习。1976年1月,在巴勒斯坦人围攻基督徒要塞达穆尔时,霍贝卡失去了他的未婚妻和家人,他对巴勒斯坦人的仇恨众所周知。当时,他还因杰马耶勒总统的遇刺,受到失职谴责。
之后,长枪党民兵开始了军事运输,运输士兵的卡车由东贝鲁特向西贝特南端的国际机场驶去。同一时间,由长枪党分裂出去的另一个派系、同以色列结盟的哈达德少校的工兵沿着以色列控制的道路也向机场进发。长枪党在机场内设立“行动室”的指挥部,一名以色列联络官担任着“行动室”的副职。整个下午,以色列部队以密集的炮火向难民营轰击,夏带拉难民营的南端被破坏,成为进入难民营的入口。下午5点,大约1200人的队伍在贝鲁特国际机场附近的一个高尔夫球场集结。这支队伍沿着预先画好的路标前进,路标一直通向难民营前新的集合地点:科威特使馆所在地的十字路口。以色列大部分部队部署在夏蒂拉难民营的西边,并沿夏蒙大街布置至少12辆以上的坦克和装甲输送车,又被炸的联合国机构的一座七层大楼的屋顶上设立了指挥所,在附近的一个高层建筑物上建立观察站,从这两个地方俯瞰监视整个难民营。
实施屠杀
9月16日晚,以色列国防部部长阿里埃勒·沙龙和参谋长拉斐尔·埃坦 (Raphael Eitan) 授权长枪党民兵进驻巴勒斯坦难民营。大约6时左右,以色列军队将长枪党地方武装组成的队伍从事先炸开的南门送入难民营。同时,以色列以火炮支援。夜幕降临时,以色列发射照明弹,将屠杀现场照射得如同白昼。傍晚6点半左右,对难民的无差别屠杀开始,7点左右,一批巴勒斯坦人涌向位于两个难民营之间的加沙医院寻求庇护。许多巴勒斯坦妇女跑出难民营,为孩子和丈夫呼救,但以色列士兵不予理睬。屠杀持续了一整夜,两个难民营成了大屠场,被杀死的巴勒斯坦难民尸体横七竖八,有的倒在街上,有的被杀在家里。几天以后,当国际红十字会人员清理屠杀现场时,看到一具具尸体从瓦砾堆中抬出,遇害者呈现出的突然面临死亡的极度痛苦。大批的巴勒斯坦人围着一堆堆的尸体放声痛哭,人群中不时传出凄厉的叫声。一些幸存者后来回忆说:“16日那一夜这里简直是一座地狱,天空始终没有黑下来,枪声始终没有停过,人们一直在尖叫。”
当天夜里,一名以色列中尉从无线电中听到了一名长枪党地方武装向指挥官霍贝卡报告说,他发现了 50名妇女和儿童,请示该如何处置。以色列中尉回忆说,霍贝卡在无线电里回答:“这是你最后一次问我这样的问题,你完全知道该怎么做。”话音刚落,无线电里就传来长枪党民兵们爆发出的刺耳笑声。这位以色列中尉证实,他“明白这些妇女和儿童将被杀害”。
9月17日上午,大屠杀的消息已经到处传开,难民营中充满恐怖,成群的难民离开加沙医院向北逃去。屠杀似乎暂时缓和下来,但凶手们的注意力又转移到另一所医院阿卡医院。这个医院有4名医生打着白旗离开医院,但是长枪党民兵直接扔出一枚手榴弹,3名医生当场被炸死。不久,一队刽子手到医院轮奸了一名19岁的巴勒斯坦女护士,然后将她杀死。另有2名巴勒斯坦医生被带出医院,不知去向。
掩盖真相
17日下午,凶手开始掩盖罪行。推土机出现在夏蒂拉的大街上,推到难民营的房屋建筑,以掩盖被屠杀的难民尸体。有些巴勒斯坦平民,在推土机夷平房屋时被砸死在房内。与此同时,推土机从萨布拉难民营隆隆地开出来,将尸体集中清理并掩埋,难民营的西墙外已经掘了一个大坟坑,成批的尸体就这样埋在坑内。掩埋处距以色列的指挥所仅有100米左右。英国《泰晤士报》的一名记者报道说,17日下午约400多人举着白旗走向以色列士兵。他们说,难民营里正在进行大屠杀,但是“他们在枪口威胁之下,只好折回难民营”。
9月18日上午,在掩盖罪行的同时,屠杀仍继续进行,一直持续到10点半左右。此时一队以色列士兵刚刚开进难民营,营内已经再无可以屠杀的人了。
死亡人数
持续了40个小时的屠杀造成的死亡人数至今无法确切统计,英国英国广播公司认为“至少有800名巴勒斯坦人丧生”,以色列方面也估计死亡人数有800人,而巴勒斯坦红十字会报告说,有2000多人遇害,阿拉伯国际性媒体半岛电视台则认为贝鲁特大屠杀有2000至3500人死亡。
后续与影响
以色列国内
大屠杀发生后,以色列国内也爆发了大规模的抗议活动,沙龙被斥责为“贝鲁特屠夫”,被许多以色列人认为第五次中东战争是一场侵略。9月25日,占总人口10%的约30万以色列人,聚集在特拉维夫(以色列第二大城市、前首都)举行大规模示威,抗议以色列在这起暴行中扮演的角色。以色列国内的民间组织“现在实现和平运动”发表文章,呼吁以色列政府结束战争,与巴勒斯坦人和谈。工党领袖西蒙·佩雷斯也发表演说称,做出这种可鄙决定的人没有权力在今后再做决定了,战争必须结束,以色列国防军必须离开贝鲁特。以色列军队阵亡士兵家属写信指责总理梅纳赫姆·贝京,“在迫害不再延续的岁月里”发动战争,导致他失去儿子。
作为回应,以色列政府被迫成立了一个官方调查委员会,卡汉委员会(Kahan Commission) 调查贝鲁特屠杀事件。1983年,该委员会认定以色列最有权势的官员——总理贝京、国防部长沙龙、外交部部长伊扎克·沙米尔和参谋长埃坦将军对大屠杀负责,委员会还要求沙龙辞职。沙龙在1983年2月辞去了国防部长的职务,不久贝京也辞职。以色列作家伊扎尔斯米莱斯基发表标题为“梅纳赫姆·贝京为何辞职?”的诗歌嘲讽他。
国际反应
贝鲁特大屠杀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谴责,并促使多国部队返回黎巴嫩,美国也再次介入来解决黎巴嫩危机。以色列内阁在9月19日召开会议决定接受联合国增派增派联合国观察员到贝鲁特西区的决议,并表示同意从贝鲁特西区撤军。9月29日,以色列军队撤离贝鲁特西区,同日,美国海军陆战队队员、法国空降部队和意大利士兵返回贝鲁特。他们被派去充当以色列从贝鲁特撤军后的缓冲。接下来的5个月里,在美国官员协助下,黎巴嫩和以色列进行了35轮紧张的谈判。在美国国务卿乔治·普拉特·舒尔茨 (GeorgeSchultz)外交斡旋下,双方于1983年5月17日达成协议(“5·17协议”),以色列从黎巴嫩撤军。然而,在阿拉伯国家,“5·17协议”被谴责为是对正义的嘲弄。叙利亚迅速动员其在黎巴嫩的盟友拒绝“5·17协议”,反对势力开始炮击贝鲁特的基督教区,战事重启,反对势力还向多国部队中的美国军队开火,美军随之也卷入战争中。
巴勒斯坦人
巴勒斯坦人将贝鲁特大屠杀事件视为他们无能为力、水深火热的又一个例子,并将之与戴尔亚辛大屠杀、纳克巴和约旦“黑九月”事件相提并论。1984年11月,以亚西尔·阿拉法特为首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同意了1982年9月9日在摩洛哥菲斯提出的方案。该方案要求以色列撤离自1967年占领的阿拉伯土地,巴勒斯坦人民有建立自己民族国家的自决权,联合国要保证这一地区各国的和平。1987年,阿拉伯首脑特别会议在约旦首都安曼召开,该会议重申恢复了阿拉伯人民被占领土,恢复巴勒斯坦人民民族权力的原则。随后,以色列再次出兵镇压巴勒斯坦人民,巴解组织顺势率领巴勒斯坦人民反抗并于同年11月通过《独立宣言》宣布建国。
相关评价
1983年2月,联合国委员会指出,以色列当局或军队以直接或间接的形式参与了贝鲁特大屠杀。联合国大会通过一项决议,宣布这场大屠杀为“种族灭绝行为”。
1983年任阿拉伯国家联盟常驻联合国大使的克卢维斯·马克苏评价:以色列政府应对贝鲁特大屠杀负完全的、充分的、包括一切的责任,这一责任是整个以色列内阁的,而不能由各个内阁成员分担。
英国历史学家尤金·罗根评价:如果美、法、意多国部队能够完整履行30天的使命,贝鲁特大屠杀也许得以避免。
半岛电视台评价认为:贝鲁特大屠杀是黎巴嫩内战中发生的最令人痛心的屠杀之一,而黎巴嫩内战也以其残暴而臭名昭著。
萨布拉难民营幸存者赛义德·易卜拉欣:“我曾亲眼目睹这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我所看到的场景是人类无法承受的悲剧。他们开始毫无人性地屠杀平民。连3、4岁的孩子都倒在血泊里。孕妇的肚子被切开,女性被强奸后杀害,男人及老者被屠杀,试图逃跑的人也被杀死。”
“夏蒂拉”难民营的亲历者福阿德·阿比德回忆:“1982年9月17日上午,生活在萨布拉和夏蒂拉两座难民营内的难民们,在巴勒斯坦人民斗争史上最为血腥的一幕中醒来。”
影视作品
以色列士兵阿里·福尔曼在二十年后,以亲历者的身份拍摄了以动画形式记录贝鲁特大屠杀的纪录片《和巴什尔跳华尔兹》。该影片在2008年获得恺撒奖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洛杉矶电影协会最佳动画等奖项。
参考资料
贝鲁特难民营大屠杀36年祭:无法愈合的创伤.半岛研究中心.2023-10-17
揭秘贝鲁特巴勒斯坦难民营千人屠杀.央视网军事.2023-10-17
萨布拉与夏蒂拉大屠杀:1982年的黎巴嫩发生了什么?.半岛电视台.2023-10-17
贝鲁特大屠杀.搜狐网.2024-04-22
分析“西海岸”的战争罪.BBC NEWSNEWS.2024-04-19
沙龙——以色列人的战神 阿拉伯人的屠夫.广州日报.2023-10-17
尤金·罗根.微信读书.2024-05-26
和巴什尔跳华尔兹 ואלס עם באשיר (2008).豆瓣电影.2023-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