骡耳犰狳(学名:Dasypus hybridus),又称南美长鼻,是一种生活在南美洲的犰狳物种。它是单一物种,无亚种。
外形特征
骡耳犰狳体长240 - 573 mm,尾长125 - 483 mm,体重1-10kg。毛发非常少。身体上部几乎没有毛,下体有稀疏分散的浅黄色毛发存在。甲壳亚门的颜色范围从斑驳的褐色到黄色。特点是具有长而尖的鼻子和相对较短的腿。前脚有四趾,后腿有五个脚趾,所有的爪都相当发达,甲壳一般有6个或7个可以移动带甲。全身披上一层硬又厚的护甲。这层护甲由一片一片的鳞片组合起来,每一块鳞片都像一块小盾板一样的坚硬。躯干分成前、中、后三部分,头顶、背部、尾部和四肢有角质鳞片,前后两部分有整块不能伸缩的骨质鳞甲覆盖,中段的鳞甲成带状,与肌肉连在一起,可以自由伸缩,尾巴和腿上也有鳞片,善于掘土。犰狳的护甲除了可以防御敌人的攻击外,又可以在逃入洞穴以后,将洞口紧紧地堵起来,就可以安全地躲在洞里了。口中牙齿数量很多,但都很细小。南美九带犰狳的个体大约有30厘米(12英寸)的头体长,尾巴约17厘米(6.7英寸)长。没有明显的性别二态性,雄性和雌性的体重都约为2公斤(4.4磅)。上身、尾巴和头部的上表面覆盖着一层深灰色的骨鳞甲壳,几乎没有毛发。甲壳亚门的中部分为多个可移动的带状结构;通常有七个这样的带状结构,但许多个体只有六个,而少数个体有八个。肩部和臀部上的主要盾牌上的鳞片呈六边形,直径约为5毫米(0.20英寸),而带状结构上的鳞片呈长方形,并带有一个V形凹槽,将它们分成三个三角形部分。头部的鳞片形状各异。尾巴的大约三分之二长度上有几个明显的环状结构,尾巴末端较细。它们有狭长的口鼻和长耳朵,耳朵长度约为头部长度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前脚有四个脚趾,后脚有五个脚趾;所有脚趾都有强壮的弯曲爪子。动物的下身覆盖着稀疏的深褐色毛发,腹部皱纹较多,但腿部内侧较光滑。
分布范围
栖息环境
栖息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如森林、草原和半荒漠等。南美长鼻犰狳栖息在巴西南部的巴拉那州、南里奥格兰德州和圣卡塔琳娜州,巴拉圭南部,阿根廷东北部,以及乌拉圭几乎整个地区。它们生活在海拔高达2300米(7500英尺)的草原上,偏爱相对未受干扰的栖息地,避开农田,尽管它们可能出现在牛场上。
生活习性
喜欢夜间活动,擅长挖地洞,同时也是游泳的好手。最独特的本领,就是遇到强敌而实在无法脱身的时候,干脆把四脚一缩,整个身体平贴在地上;或者把身子从头到脚卷起来,变成一团球样的怪物,让敌人对它没办法而得以逃生。昼伏夜出,吃昆虫、蚁和鸟卵,也吃腐肉、毒蜘蛛、蝎子和蛇等。它们也吃蔬菜和碎屑。
犰狳是哺乳动物中具备最完善的自然防御方法的动物之一。主要手段可概括为:“一逃、二堵、三伪装。”所谓“逃”,即逃跑的速度相当惊人。犰狳具有很灵敏的嗅觉和听觉。当它感到环境危险时,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把自身隐藏在沙土里。别看它的脚长得短,掘土挖洞的能力却很强。刚刚还看到它仓惶而逃,一眨眼,竟出奇不意地不见了。它到底藏到哪儿去了呢。根据刚刨出的新土,可以断定它已钻进了地洞。有人曾这样描述犰狳的打洞本领:“它打洞速度非常快,如果骑在马上看见这类动物,而在跳下马背时,它已经钻到土里去了。”所谓“堵”,是指它逃入土洞后,用其尾部盾甲紧紧堵住洞口,就象“挡箭牌”似的,使敌人无法伤害它。所谓“伪装”,就是用上面说的卷曲法,全身蜷缩成球形,身体被四面八方的“铁甲”所包围。
繁殖
犰狳每年春季分娩一次,初夏配偶交。雌犰狳有一泌尿生殖裂口的阴道及尿,雄的有睾丸,位于腹腔,犰狳规律地产生于同一个受精卵,胚胎着床迟缓14-16周,在此期间胚胞在子宫中游离存在,不贴子宫壁,安静地沐浴在子宫液中。胚胞一旦着床迅速发生,从一个胚泡可生出多个轴胚,形成7-12个仔犰狳。犰狳胎儿的肾上腺很大,尤如人和灵长目。小犰狳出生后,生长很快,且在出生的同时眼睛也随之睁开,能步行,身披软而完整的甲壳亚门,随年龄增长变硬和革化。新生儿体重50-150克,从鼻到尾尖全长25-30厘米。因为是同卵所生,各仔性别相同。繁殖季节从3月开始,幼崽在10月至12月初出生。每窝产6到10只幼崽,出生时相对早熟,眼睛已经睁开,甲壳的骨板已经部分发育。新生幼崽重约48克(1.7盎司),大约两个月断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9年哺乳纲贫齿类红色名录——近危(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