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果木(学名:干果木属 bonii (Lecomte)Radlk.)是无患子科干果木属植物,小乔木,高达6米,胸高直径28厘米;小枝圆柱状,暗褐色,无毛,略具条纹。偶数羽状复叶,叶柄长2.5-4厘米。聚伞圆锥花序顶生,长约10厘米或过之。果(未成熟)卵圆形,覆有圆锥状小突体。花期春季。分布于印度东北部(喀西山)、马来西亚、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西部、越南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云南省南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龙州县),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金平和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而仅元江、清水洒河谷及小干坝西拉河河谷有少量残存植株。生长于海拔450米的疏林中。产区属北热带季风气候,土壤是棕褐色红砂土和红色石灰土。干果木材质优良,是优良的用材树种。干果木属在中国仅此1种,分布范围极狭小,中国西双版纳与金平已经绝迹,仅元江有其分布。对热带植物区系的研究有一定科学意义。材质优良,为产区群众喜爱用材树种。
形态特征
小乔木,高达6米,胸高直径28厘米;小枝圆柱状,暗褐色,无毛,略具条纹。偶数羽状复叶,叶柄长2.5-4厘米,和叶轴均为红褐色;小叶常2对,很少3对,纸质,生于叶轴下部的卵形,上部的椭圆状披针形或近卵形,长7-16厘米,宽2.5-5.5厘米,顶端短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两面无毛,可见略突的网状小脉;小叶柄长约4毫米。
聚伞圆锥花序顶生,长约10厘米或过之;萼片4,覆瓦状排列,均卵圆形,外面2片较小,径约1.5毫米,里面2片径约2.5毫米,两面无毛,边缘有睫毛;花瓣4,匙形,长约1毫米,外面无毛,里面和边缘被褐色长柔毛;花盘浅4裂,无毛;雄蕊8,花丝长约1.5毫米,除顶部外密被褐色长柔毛;子房圆球形,径约1.8毫米,覆有小瘤体和白色绒毛。果(未成熟)卵圆形,覆有圆锥状小突体。花期春季。
分布范围
干果木分布于印度东北部(喀西山)、中南半岛至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西部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云南省南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东兴市、龙州县),在云南仅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清水河谷及小干坝西拉河河谷有少量残存植株。
生长环境
干果木生长于海拔450米的疏林中。分布区属北热带季风气候,是中国云南干热少雨的地区之一,干湿明显,年平均温23.9℃,绝对最高温42.3℃,绝对最低温3.8℃;年降雨量约780毫米,多集中在雨季,全年蒸发量达2890余毫米,无霜雪,因而形成十分干燥炎热的气候环境,成土岩多为花岗片麻岩,土壤多为棕褐色红砂土及红色石灰土,呈中性微酸性反应,pH值6-6.5;林地土层较薄,靠近河岸地带石裸露,干果木则生长于石缝间。虽然林地地坡度较陡,水分在地表不易停留,林地比较干燥,但相对湿度较大,约69%,干果木仍能正常发育,在林中为2-3层乔木种,与其伴生的主要树种有柄翅果、清香木、白蜡树、麻楝等,覆盖度约60%,灌木及草本层稀疏。
繁殖方法
干果木的繁殖主要通过种子进行,在干热或湿热地区种植均可。
保护
保护级别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易危(VU)。列入《中国植物红皮书》(第一册)1991年9月——易危(VU)。
物种现状
渐危种。干果木又名黄肉荔枝,由于森林过渡砍伐,生境的破坏,果熟之后常被人采食,天然更新极差,林下尚未见到幼苗、幼树,生存的植株已寥寥无几,若不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促进天然更新和繁殖栽培,干果木在中国将有灭迹的危险。
保护措施
原被破坏林地难于天新更新,建议当地有关部门引种栽培。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清水河上游有干果生长的林分是重要水源林,建议划禁伐区,以利干果木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