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长毛赤瓟

长毛赤瓟(学名:赤瓟属 villosula)为葫芦科赤瓟属的植物,为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在中国大陆的陕西省甘肃省贵州省、湖北、云南省河南省四川省等地,生长于海拔2,000米至2,800米的地区,多生长在沟边林下以及灌丛中。

百科名片

赤瓟子为葫芦科植物Tnladiantha duai Bge 干燥成熟果实(蒙医习称果实为瓟子)。秋季果实成熟后连柄摘下,用线将果柄穿起,置通风处晒干,是一种常用中药,藏、蒙医用。功能:活血化瘀药、调经,主要用于阴道疾病、血郁宫中、血痞、经闭、血脉病、皮肤病、死胎、胎衣不下等。

种中文名:长毛赤瓟

种拉丁名:赤瓟属 villosula Cogn.

科中文名:葫芦科

科拉丁名:Cucurbitaceae

属中文名:赤瓟属

属拉丁名:ThladianthaFamily:Cucurbitaceae

属:赤瓟属

introduce:

草质藤本;茎细弱;全体密生短腺毛和长的多细胞刚毛。卷须不分叉;叶柄长3-6厘米;叶片宽卵状心形或近圆心形,长6-12厘米,宽5-9厘米,顶端短渐尖,上面密生颗粒状凸点和短刚毛,下面密生短柔毛。雌雄异株;雄花2-7朵生于长1-3厘米的总花梗上呈短总状,花梗长1-1.5厘米,花托浅杯状,花萼裂片条状钻形,花冠裂片卵形,具5脉,长11-15毫米,雄蕊5;雌花单生,花梗长0.6-3厘米,子房矩圆形,基部近圆形,顶端渐狭,密生长腺毛状茸毛,长1-1.4厘米,花柱稍粗,顶3裂,柱头膨大,肾形。

分布地:分布于湖北、四川省云南省。生海拔2000-2800米沟旁和林中。

赤瓟子的使用历史

赤瓟子作为中药可追溯到《唐本草》“此物蔓生,叶似栝楼,圆无叉缺,子如栀子,生青熟赤,但无棱尔。根似葛,细而多糁。北间者累。相连大如枣,皮黄肉白,苗子相似,根状不同。” 《本草纲目》:“王瓜,三月生苗,嫩时可茹。其叶圆如马蹄而有尖,面青背淡,涩而不光。六、七月开出小花成族。结子果,熟时有红黄两色,皮亦粗涩,根不似葛,但如天花粉之小者,澄粉甚白腻,须根掘2~3尺得子根;江西人载之沃土,取根做疏食,味如山药。”从形态看,叶形、花、色、果实与王瓜不等,所以不是王瓜,而与现在的赤瓟子相等所以应看成是赤瓟子,这是中医本草记载。而藏、蒙医则在1千多年前《四部医典》中亦有记载。它是用歌括的形式记述:妇科学主病主治:腹润小法药用赤瓟子,赤芍柯子桂花光明盐、鲜娄等分研磨大姜煎。清泻反压法:羚羊苍耳蝙蝠骨,赤瓟子与锐利三种药,砂仁银朱为丸脉病清。五夜催泻法:天门冬与赤瓟子元明粉,共配治内诸疾病清泻净。

可见赤瓟子在唐朝就已经使用,到现在仍使用,经久不衰,如《内蒙古蒙药标准》用于调经活血、补气安神的勿力吉-18中,赤瓟子占有本方量的10%;给喜古讷-11中,赤瓟子占4.5%。

植物形态及药材形态

经实地考察蒙药用赤瓟子属葫芦科植物赤Tnladianthaduai Bge的成熟果实。其植物形态为多年生蔓性草本,茎被长毛、少分枝、卷须单一;叶互生,广卵状心脏型、长5~10cm、宽4~9cm、先端尖、边缘铍锯齿、两面均背毛茸;有叶柄、花腋生、单一,雌雄异株;雄花花梗短而粗、萼短钟形、裂片5、线状披针形、反折、花冠黄色钟形、5深裂;花瓣狭卵形、被短毛、长2.3cm左右;雄花的花蕊5枚、不育雄蕊、线形、花丝有毛;雌花有短的退化雄蕊、子房下位、长圆形、被长柔毛,具三叉状、肾形柱头;瓠果长卵形或广椭圆形、长4~5cm、宽2.5cm、绿色-黄色红色、花期7~8月、果期8~9月。

药材形态:干燥果实呈卵圆形、椭圆形至长圆形,常压偏,长约3~5cm。橙黄色、橙红色、红色至红棕色。表面皱缩、有极稀的白色绒毛及纵沟纹、顶端有残留柱基、基部有细而弯曲的果柄。果实厚0.5~1.0cm,内表面粘连有多数黄色长圆形颗粒,系不发育的种子,中心有多数扁卵形、棕黑色的成熟种子,新鲜时质软而黏。气特异、味甘。

赤瓟子的理化检验

①取本品粉末加水10ml,煮沸10分钟后过滤,将滤液置于试管中强烈振摇,产生持久性的泡沫(15分钟以上)可见本品含有皂苷。取两支试管,一管加入0.1NHCl溶液5ml;另一管加入0.1NnaOH溶液5ml,再分别加上样品溶液0.5ml,强烈振摇,结果管泡沫高于酸管泡沫,证明本品含有的皂为甾体皂甙

②取本品粉末1g,溶于5ml乙酸酐中,过滤,取滤液加浓硫酸2滴瞬即变为绿色。

③取本品水溶液0.5ml滴在滤纸上,晒干后再滴加25%三氯乙酸三氯甲烷试液,加热至60℃呈红色渐变为紫色。

④取本品1g溶于10ml氯仿中,振摇5分钟后过滤,滤液中加入硫酸3ml,在氯仿层中呈现红黄色,硫酸层有绿色荧光出现。

参考资料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